孤帆远影碧空尽

出自唐朝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拼音解读
rén 西 huáng lóu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fān yuǎn yǐng kōng jìn
wéi jiàn zhǎng jiāng tiān li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背诵

相关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展开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折叠

相关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李白诗歌鉴赏,唐诗鉴赏,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热烈。  开元十四年(726)春,二十六岁的李白曾“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扬州,到北方的汝海游玩(今河南临汝县一带)。之后在到达襄阳时,结交了盛唐诗人孟浩然,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开元十六年春天,李白离开安陆之家东游江夏(今湖北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就是两位大诗人第二次相遇和离别的见证,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关于黄鹤楼的美丽神话传说, “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的“孟夫子”和富于浪漫色彩的“谪仙人”李白是不会不注意到的。以黄鹤楼作为送别长亭,不也表明了两位诗人的志趣的相投与飘逸吗!此刻,“风流”浪漫的孟浩然当然不是要象传说中的三国时期蜀国的费文伟要在此驾鹤成仙,却是要泛舟“下扬州”,到唐代长江中下游最繁华的“人间天堂”去尽览人间春色,这实在是人生之一大乐事。何况,“烟花三月”之际,长江流域正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繁花似锦般的时期,沿路的碧水、晴天,更给友人的扬州之行增兴添色。在此“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有“隐之于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之说,意在主张诗歌应讲究含蓄,有言外之意,不要将心中之意直白说出,而应是潜蕴的,借他物从旁的部分流露出来。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都应力求含蓄蕴藉。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诗味浓郁。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展开
【李白诗歌鉴赏,唐诗鉴赏,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李白平生酷爱旅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其二)这是他笃信并始终奉行的交友道,因而他和朋友们的友谊就显得分外真挚、浓厚、热烈。  开元十四年(726)春,二十六岁的李白曾“船下广陵去”(《夜下征虏亭》),并滞留了数月。这年冬天,他离开扬州,到北方的汝海游玩(今河南临汝县一带)。之后在到达襄阳时,结交了盛唐诗人孟浩然,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开元十六年春天,李白离开安陆之家东游江夏(今湖北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就是两位大诗人第二次相遇和离别的见证,由这个富有动态感的诗篇,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深厚的友谊和对友谊的珍惜和重视。这首诗是李诗中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前两句旨在点题,引出了相互惜别的人物、地点、时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关于黄鹤楼的美丽神话传说, “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的“孟夫子”和富于浪漫色彩的“谪仙人”李白是不会不注意到的。以黄鹤楼作为送别长亭,不也表明了两位诗人的志趣的相投与飘逸吗!此刻,“风流”浪漫的孟浩然当然不是要象传说中的三国时期蜀国的费文伟要在此驾鹤成仙,却是要泛舟“下扬州”,到唐代长江中下游最繁华的“人间天堂”去尽览人间春色,这实在是人生之一大乐事。何况,“烟花三月”之际,长江流域正值“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繁花似锦般的时期,沿路的碧水、晴天,更给友人的扬州之行增兴添色。在此“烟花三月”明媚艳丽的色彩既是实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现出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奋发的精神面貌。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从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写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顺流而下,李白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两句诗意蕴深远,李白在楼前伫立之久足见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有“隐之于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之说,意在主张诗歌应讲究含蓄,有言外之意,不要将心中之意直白说出,而应是潜蕴的,借他物从旁的部分流露出来。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都应力求含蓄蕴藉。含蓄美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国古诗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诗,才能加深诗意,拓宽诗境,扩大诗的张力和容量。李白的这首诗,堪称高度含蓄的典范之作,它既没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多久,但收到的艺术效果却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诗味浓郁。由这首小诗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一个规律,就是抒情短诗末尾宜用含蓄笔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折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展开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折叠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79081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