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寒光生积雪

出自唐朝祖咏的《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拼音解读
yàn tái xīn jīng
jiā xuān xuān hàn jiāng yíng
wàn hán guāng shēng xuě
sān biān shǔ dòng wēi jīng
shā chǎng fēng huǒ lián yuè
hǎi pàn yún shān yōng chéng
shǎo xiǎo suī fēi tóu
lùn gōng hái qǐng zhǎng yī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背诵

相关翻译

望蓟门译文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展开
一到燕台眺望,我就暗暗吃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折叠

相关赏析

望蓟门赏析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诗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展开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诗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三联,"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迹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折叠

望蓟门注释

①蓟(jì)门:蓟门关。在今北京市西直门北,当时边防要地。  ②燕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台,指燕地。 一去:一作“一望”。笳(jia1)鼓:军乐声。  ③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边疆。危旌(jing1):高挂的旗帜。  ④投笔吏:指汉人班超,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投笔从军,以功封定远侯。  ⑤论功:指论功行封。  ⑥请长缨:汉时书生终军曾向汉武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下奇功。后来把自愿投军叫做“请缨”。缨:绳。…展开
①蓟(jì)门:蓟门关。在今北京市西直门北,当时边防要地。  ②燕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台,指燕地。 一去:一作“一望”。笳(jia1)鼓:军乐声。  ③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边疆。危旌(jing1):高挂的旗帜。  ④投笔吏:指汉人班超,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投笔从军,以功封定远侯。  ⑤论功:指论功行封。  ⑥请长缨:汉时书生终军曾向汉武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下奇功。后来把自愿投军叫做“请缨”。缨:绳。折叠

作者介绍

祖咏 祖咏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终南望余雪》…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78600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