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灯点旧纱

出自唐朝李贺的《过华清宫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过华清宫拼音解读
chūn yuè
gōng lián huā
yún shēng zhū luò àn
shí duàn qián xié
wǎn shèng cán
yín dēng diǎn jiù shā
shǔ wáng jìn xìn
quán shàng yǒu qí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过华清宫赏析

唐朝是在玄宗李隆基的手上发展到了它繁荣的顶峰然而又是在他的手上开始了唐帝国的衰落。这一切,华清—— 曾经是那么繁华的华清宫,是历史的见证人;这一切,都可以作证。正因为如此,中唐之后,多少文人墨客经这个地方,都忍不住要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历史感慨。一部《全唐诗》中,有多少以华清宫为题材的诗作啊!  李贺这首《过华清宫》同上一首一样,也是一首严谨的五言律诗。它主要刻画的是华清宫今日之冷落萧瑟,且追述了华清宫清寂冷落的开端,其冷落之原因也不言而自见前人曾云:“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议论者为最上。”前人又云:“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处。”这也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李贺这首诗是得含蓄妙处的佳作。  诗的开头两句先从气氛上渲染:黯淡的月色,更增加夜的凄楚;在寂寞、凄凉的宫中居然传出似哭声般的乌鸦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古人认为乌鸦是不祥物,经常用它来形容荒凉恐怖。如李商隐写隋堤之凄凉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韩偓写泉州溪县经过兵火之劫后,这样形容当时情景:“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都是以乌鸦来渲染凄凉。李贺这里写曾经是那样繁华热闹的华清宫,在凄清的月色下传出了乌鸦的悲鸣,那凄凉之状就如见如闻了。  接下去中间两联,承接着第一联的气氛,用精雕细刻的笔法,绘出华清宫的荒凉、冷落、萧瑟。那荒凉的雾霭岚气,笼罩着宫殿,使朱红色的格子窗也显得那么黯淡无光;石阶折断了,爬满了紫青色的苍苔。  这是宫室外边荒凉的情景。这一幅景象对宫室外边的满目荒芜的情形作了精确的刻画。写到这里,诗人还没有收住他那精细之笔,他驰骋幻想,用两个出色的细节写宫殿里边的冷落:桌子上,精致的玉碗里,还盛着残剩的酒液;银灯上罩着的灯纱,污点斑斑,破旧不堪。宫殿里的冷落更带着一种狼狈的气氛,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大概这是逃跑到四川去的皇帝跑之前还在寻欢作乐,酒宴上觥筹交错,灯烛辉煌;跑时来不及收拾一下,所以还留下这么副狼狈的情景吧!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讽剌,但含而不露,没有直接指斥他耽于逸乐,而是用两个细节来引动人的遐想。  清人方扶南认为本诗“结句佳”,这是很正确的,表面似乎是说:逃到蜀地去的皇帝还没有音讯时,温泉就长出野芹的叶芽了。这里实际上有两层深意:一是说明华清宫的凄凉不是今天始,而是由来已久,皇帝逃蜀之时已经开始凄凉;其二,更重要的是含蓄地点明造成华清宫这样凄凉冷落的,正是那逃亡蜀地的皇帝。  这首诗从多方面来刻画出华清宫凄凉的景象,它从气氛、宫殿外边、宫殿里边、凄凉的由来这不同侧面落笔,把华清宫的冷落萧瑟写得悲切感人,形成了具有悲剧美的意境。诗人之所以选取这个题材来加以描写,乃是由于诗人忧国忧时思想的表现,那曾经那么繁华的强大帝国,现在也就像华清宫一样没落了。  华清宫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唐王朝也失去了往日的鼎盛。这,正是诗人主旨之所在。华清宫,在诗人笔下乃是唐王朝的缩影。李贺是关心着国家命运的,他并非像后人所描绘的那类“鬼”气遍身的诗人。…展开
唐朝是在玄宗李隆基的手上发展到了它繁荣的顶峰然而又是在他的手上开始了唐帝国的衰落。这一切,华清—— 曾经是那么繁华的华清宫,是历史的见证人;这一切,都可以作证。正因为如此,中唐之后,多少文人墨客经这个地方,都忍不住要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历史感慨。一部《全唐诗》中,有多少以华清宫为题材的诗作啊!  李贺这首《过华清宫》同上一首一样,也是一首严谨的五言律诗。它主要刻画的是华清宫今日之冷落萧瑟,且追述了华清宫清寂冷落的开端,其冷落之原因也不言而自见前人曾云:“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议论者为最上。”前人又云:“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处。”这也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李贺这首诗是得含蓄妙处的佳作。  诗的开头两句先从气氛上渲染:黯淡的月色,更增加夜的凄楚;在寂寞、凄凉的宫中居然传出似哭声般的乌鸦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古人认为乌鸦是不祥物,经常用它来形容荒凉恐怖。如李商隐写隋堤之凄凉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韩偓写泉州溪县经过兵火之劫后,这样形容当时情景:“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都是以乌鸦来渲染凄凉。李贺这里写曾经是那样繁华热闹的华清宫,在凄清的月色下传出了乌鸦的悲鸣,那凄凉之状就如见如闻了。  接下去中间两联,承接着第一联的气氛,用精雕细刻的笔法,绘出华清宫的荒凉、冷落、萧瑟。那荒凉的雾霭岚气,笼罩着宫殿,使朱红色的格子窗也显得那么黯淡无光;石阶折断了,爬满了紫青色的苍苔。  这是宫室外边荒凉的情景。这一幅景象对宫室外边的满目荒芜的情形作了精确的刻画。写到这里,诗人还没有收住他那精细之笔,他驰骋幻想,用两个出色的细节写宫殿里边的冷落:桌子上,精致的玉碗里,还盛着残剩的酒液;银灯上罩着的灯纱,污点斑斑,破旧不堪。宫殿里的冷落更带着一种狼狈的气氛,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大概这是逃跑到四川去的皇帝跑之前还在寻欢作乐,酒宴上觥筹交错,灯烛辉煌;跑时来不及收拾一下,所以还留下这么副狼狈的情景吧!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讽剌,但含而不露,没有直接指斥他耽于逸乐,而是用两个细节来引动人的遐想。  清人方扶南认为本诗“结句佳”,这是很正确的,表面似乎是说:逃到蜀地去的皇帝还没有音讯时,温泉就长出野芹的叶芽了。这里实际上有两层深意:一是说明华清宫的凄凉不是今天始,而是由来已久,皇帝逃蜀之时已经开始凄凉;其二,更重要的是含蓄地点明造成华清宫这样凄凉冷落的,正是那逃亡蜀地的皇帝。  这首诗从多方面来刻画出华清宫凄凉的景象,它从气氛、宫殿外边、宫殿里边、凄凉的由来这不同侧面落笔,把华清宫的冷落萧瑟写得悲切感人,形成了具有悲剧美的意境。诗人之所以选取这个题材来加以描写,乃是由于诗人忧国忧时思想的表现,那曾经那么繁华的强大帝国,现在也就像华清宫一样没落了。  华清宫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唐王朝也失去了往日的鼎盛。这,正是诗人主旨之所在。华清宫,在诗人笔下乃是唐王朝的缩影。李贺是关心着国家命运的,他并非像后人所描绘的那类“鬼”气遍身的诗人。折叠

作者介绍

李贺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二十七岁就逝世了。李贺早年即工诗,很有才名,受知于韩愈、皇甫湜。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78256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