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万类

出自唐朝白居易的《自诲
乐天乐天,来与汝言。
汝宜拳拳,终身行焉。
物有万类,锢人如锁。
事有万感,爇人如火。
万类递来,锁汝形骸。
使汝未老,形枯如柴。
万感递至,火汝心怀。
使汝未死,心化为灰。
乐天乐天,可不大哀,汝胡不惩往而念来。
人生百岁七十稀,设使与汝七十期。
汝今年已四十四,却后二十六年能几时。
汝不思二十五六年来事,疾速倏忽如一寐。
往日来日皆瞥然,胡为自苦于其间。
乐天乐天,可不大哀。
而今而后,汝宜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妄忧;病则卧,死则休。
此中是汝家,此中是汝乡,汝何舍此而去,自取其遑遑。
遑遑兮欲安往哉,乐天乐天归去来。
自诲拼音解读
tiān tiān
lái yán
quán quán
zhōng shēn háng yān
yǒu wàn lèi
rén suǒ
shì yǒu wàn gǎn
ruò rén huǒ
wàn lèi lái
suǒ xíng hái
shǐ 使 wèi lǎo
xíng chái
wàn gǎn zhì
huǒ xīn huái 怀
shǐ 使 wèi
xīn huà wéi huī
tiān tiān
āi
chéng wǎng ér niàn lái
rén shēng bǎi suì shí
shè shǐ 使 shí
jīn nián shí
què hòu èr shí liù nián néng shí
èr shí liù nián lái shì
shū mèi
wǎng lái jiē piē rán
wéi jiān
tiān tiān
āi
ér jīn ér hòu
ér shí
ér yǐn
zhòu ér xìng
ér qǐn
làng
wàng yōu
bìng
xiū
zhōng shì jiā
zhōng shì xiāng
shě ér
huáng huáng
huáng huáng ān wǎng zāi
tiān tiān guī lá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自诲注释

【归去来】篇名。晋陶潜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回去。唐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而今而后】。《论语·泰伯》:“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汉张衡《东京赋》:“而今而后,乃知大汉之德馨,咸在於此。”宋文天祥《自赞》:“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而今而后,吾将以乌托邦目东樱馆。”…展开
【归去来】篇名。晋陶潜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回去。唐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而今而后】。《论语·泰伯》:“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汉张衡《东京赋》:“而今而后,乃知大汉之德馨,咸在於此。”宋文天祥《自赞》:“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鲁迅《书信集·致蒋抑卮》:“而今而后,吾将以乌托邦目东樱馆。”折叠

作者介绍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58789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