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气濛濛隔寒镜

出自唐朝刘禹锡的《洞庭秋月行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
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
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洞庭秋月行拼音解读
dòng tíng qiū yuè shēng xīn
céng wàn qǐng róng jīn
lún zhuǎn guāng dìng
yóu méng méng hán jìng
shì shí bái sān qiū zhōng
píng yuè shàng tiān kōng
yuè yáng lóu tóu jiǎo jué
dàng yàng guò jūn shān dōng
shān chéng cāng cāng
shuǐ yuè wēi rào chéng bái
dàng jiǎng tóng zhú zhī
lián qiáng chuī qiāng
shì gāo jiǔ yīn quán
jīn kāi xīng chán
yún guī
yáo wàng xīng dòu dāng zhōng tiān
tiān xiàng shǔ xiá chū
liǎn yǐng hán guāng ràng cháo
chū xuān xuān rén xián
lái qīng jǐng fēi rén jiā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洞庭湖上的秋月,描绘了水面波光粼粼、银色的月光如熔金一般闪耀。孤轮在湖中缓慢转动,月光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朦胧的影像。此时已经是白露三秋之时,湖水平静,月亮高挂天空,岳阳楼已经渐渐消失在暮色中。城市周围山峦苍苍,夜晚静谧,透过月光可以看到水月在城市周围流转。人们荡桨于此,巴童歌唱,估客吹奏羌笛,创造出美妙的夜晚氛围。秋夜的力量和金色的星辰充满整个大地,浮云与野马归于四方,仰望天空,数不尽的星斗随处可见。天鸡叫声响起,太阳初升,清晨的景色也是令人心旷神怡。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洞庭秋月行注释

【岳阳楼】阳市西门古城楼。相传三国吴鲁肃在此建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即今岳阳市)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兴建此楼。主楼三层,巍峨雄壮。登楼远眺,八百里洞庭尽收眼底,为古今著名风景名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咏岳阳楼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时重修,范仲淹为撰《岳阳楼记》,名益著。其后迭有兴废。解放后,曾先后数次整修。1977年间又对此楼进行了全面修葺。…展开
【岳阳楼】阳市西门古城楼。相传三国吴鲁肃在此建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即今岳阳市)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兴建此楼。主楼三层,巍峨雄壮。登楼远眺,八百里洞庭尽收眼底,为古今著名风景名胜。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有咏岳阳楼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滕子京守巴陵时重修,范仲淹为撰《岳阳楼记》,名益著。其后迭有兴废。解放后,曾先后数次整修。1977年间又对此楼进行了全面修葺。折叠

洞庭秋月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洞庭湖上的秋月,描绘了水面波光粼粼、银色的月光如熔金一般闪耀。孤轮在湖中缓慢转动,月光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朦…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洞庭湖上的秋月,描绘了水面波光粼粼、银色的月光如熔金一般闪耀。孤轮在湖中缓慢转动,月光倒映在水面上,形成了朦胧的影像。此时已经是白露三秋之时,湖水平静,月亮高挂天空,岳阳楼已经渐渐消失在暮色中。城市周围山峦苍苍,夜晚静谧,透过月光可以看到水月在城市周围流转。人们荡桨于此,巴童歌唱,估客吹奏羌笛,创造出美妙的夜晚氛围。秋夜的力量和金色的星辰充满整个大地,浮云与野马归于四方,仰望天空,数不尽的星斗随处可见。天鸡叫声响起,太阳初升,清晨的景色也是令人心旷神怡。折叠

作者介绍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527231.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