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见新文

出自唐朝韩愈的《送陆畅归江南(畅娶董溪女)
举举江南子,名以能诗闻。
一来取高第,官佐东宫军。
迎妇丞相府,夸映秀士群。
鸾鸣桂树间,观者何缤纷。
人事喜颠倒,旦夕异所云。
萧萧青云干,遂逐荆棘焚。
岁晚鸿雁过,乡思见新文
践此秦关雪,家彼吴洲云。
悲啼上车女,骨肉不可分。
感慨都门别,丈夫酒方醺。
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
受恩不即报,永负湘中坟。
送陆畅归江南(畅娶董溪女)拼音解读
jiāng nán
míng néng shī wén
lái gāo
guān zuǒ dōng gōng jūn
yíng chéng xiàng
kuā yìng xiù shì qún
luán míng guì shù jiān
guān zhě bīn fēn
rén shì diān dǎo
dàn suǒ yún
xiāo xiāo qīng yún gàn
suí zhú jīng fén
suì wǎn hóng 鸿 yàn guò
xiāng jiàn xīn wén
jiàn qín guān xuě
jiā zhōu yún
bēi shàng chē
ròu fèn
gǎn kǎi dōu mén bié
zhàng jiǔ fāng xūn
shí mén xià shì
báo ruì wén
shòu ēn bào
yǒng xiāng zhōng fé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才华出众的江南子在考中高中状元后,进入东宫军任职,并被丞相府所赏识,受到群士的夸奖。然而,他的人生却充满着起伏和变故,夫人和家乡的亲人难以相见,而他也要离别都门。最后,他感慨自己虽然是个普通士兵,但仍然会尽全力回报恩情,永远怀念湘中坟墓中的故人。整首诗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感慨。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送陆畅归江南(畅娶董溪女)注释

【门下士】唐韩愈《送陆畅归江南》诗:“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邑志载:公被戮,其门下士拾骨葬此。”2.犹门生。宋苏轼《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诗:“醉翁门下士,杂遝难为贤。”元刘祁《归潜志》卷十:“李屏山晚年多疑畏,见后进中异常者,必摩抚之。雷公希颜本其门下士,后见其锋鋩气势,恐其害己,甚惮之。”参见“门生”。3.学生,弟子。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彼三杰(指欧阳修、富弼、韩琦)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前溪、潯川閒。其门下士数十百人,经其指画,文辞学术,莫不循循然有儒者之风。”…展开
【门下士】唐韩愈《送陆畅归江南》诗:“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邑志载:公被戮,其门下士拾骨葬此。”2.犹门生。宋苏轼《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诗:“醉翁门下士,杂遝难为贤。”元刘祁《归潜志》卷十:“李屏山晚年多疑畏,见后进中异常者,必摩抚之。雷公希颜本其门下士,后见其锋鋩气势,恐其害己,甚惮之。”参见“门生”。3.学生,弟子。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彼三杰(指欧阳修、富弼、韩琦)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清刘大櫆《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前溪、潯川閒。其门下士数十百人,经其指画,文辞学术,莫不循循然有儒者之风。”折叠

送陆畅归江南(畅娶董溪女)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才华出众的江南子在考中高中状元后,进入东宫军任职,并被丞相府所赏识,受到群士的夸奖。然而,他的人生却充满…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才华出众的江南子在考中高中状元后,进入东宫军任职,并被丞相府所赏识,受到群士的夸奖。然而,他的人生却充满着起伏和变故,夫人和家乡的亲人难以相见,而他也要离别都门。最后,他感慨自己虽然是个普通士兵,但仍然会尽全力回报恩情,永远怀念湘中坟墓中的故人。整首诗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感慨。折叠

作者介绍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和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51783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