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路不迷

出自唐朝李深的《游烂柯山四首
寻源路不迷,绝顶与云齐。
坐引群峰小,平看万木低。
双林春色上,正有子规啼。
嵌空横洞天,磅礴倚崖巘。
宛如虹势出,可赏不可转。
真兴得津梁,抽簪永游衍。
羽客无姓名,仙棋但闻见。
行看负薪客,坐使桑田变。
怀古正怡然,前山早莺啭。
稽首期发蒙,吾师岂无说。
安禅即方丈,演法皆寂灭。
鸣磬雨花香,斋堂饭松屑。
游烂柯山四首拼音解读
xún yuán
jué dǐng yún
zuò yǐn qún fēng xiǎo
píng kàn wàn
shuāng lín chūn shàng
zhèng yǒu guī
qiàn kōng héng dòng tiān
páng yǎn
wǎn hóng shì chū
shǎng zhuǎn
zhēn xìng jīn liáng
chōu zān yǒng yóu yǎn
xìng míng
xiān dàn wén jiàn
háng kàn xīn
zuò shǐ 使 sāng tián biàn
huái 怀 zhèng rán
qián shān zǎo yīng zhuàn
shǒu méng
shī shuō
ān chán fāng zhàng
yǎn jiē miè
míng qìng huā xiāng
zhāi táng fàn sōng xiè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在描写作者在寻找自己的源头、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景象。他沿着险峻而不迷路的道路前行,抵达了一处高山绝顶,与云朵平齐,视野开阔,可以俯瞰万物。这里有茂密的林木和春天的美丽景色,也有子规的啼叫。在这个地方,作者发现了一个横洞,天空似乎被镶嵌进去了,非常壮观。这个景象就像虹的形态出现一样美丽,但是却不能被转移,只能欣赏。作者因此感到兴奋,认为他已经得到了灵感,将来可以随时游荡在这里。他看到了无名的羽客和仙棋,见证了桑田变化,怀古而欣然快乐,听到了莺鸟的声音。最后,他向他的师父致敬,他在安禅中演练法门,他吃素食,匆忙之间,斋堂里只留下松屑和沉静的香味。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游烂柯山四首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展开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与同伴面对旖旎的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在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在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过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为宋代一种食品。句意为他们宴会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在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折叠

游烂柯山四首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在描写作者在寻找自己的源头、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景象。他沿着险峻而不迷路的道路前行,抵达了一处高山绝顶,…展开
这首诗是在描写作者在寻找自己的源头、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景象。他沿着险峻而不迷路的道路前行,抵达了一处高山绝顶,与云朵平齐,视野开阔,可以俯瞰万物。这里有茂密的林木和春天的美丽景色,也有子规的啼叫。在这个地方,作者发现了一个横洞,天空似乎被镶嵌进去了,非常壮观。这个景象就像虹的形态出现一样美丽,但是却不能被转移,只能欣赏。作者因此感到兴奋,认为他已经得到了灵感,将来可以随时游荡在这里。他看到了无名的羽客和仙棋,见证了桑田变化,怀古而欣然快乐,听到了莺鸟的声音。最后,他向他的师父致敬,他在安禅中演练法门,他吃素食,匆忙之间,斋堂里只留下松屑和沉静的香味。折叠

作者介绍

李深 李深   李深,字士达,兵部郎中、衢州刺史。诗四首。…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504154.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