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亮贞文德

出自唐朝杜甫的《重经昭陵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
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
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
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重经昭陵拼音解读
cǎo mèi yīng xióng
ōu shù guī
fēng chén sān chǐ jiàn
shè róng
liàng zhēn wén
chéng wēi
shèng tiān guǎng 广
zōng guāng huī
líng qǐn pán kōng
xióng shǒu cuì wēi
zài kuī sōng bǎi
hái jiàn yún fē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功绩。诗中描绘了他拿着三尺长的剑,穿着一身戎衣,保卫社稷(古代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场所)的场面。同时,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文武双全的人,在建设国家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在后半部分的内容中,诗人描述了这位英雄的陵墓和荣誉。虽然他已经逝去,但他的精神永存天地之间,被人们铭记并纪念。最后,诗人希望再次重温他曾走过的路途,看到五彩斑斓的云彩飘飞,感叹英雄的丰功伟绩。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重经昭陵注释

【三尺剑】古剑长凡三尺,故称。《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唐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宋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莽莽神州,天地邱墟。男儿不能提三尺剑,报九世仇。”【一戎衣】1.谓一穿上戎装。或云,“衣”当作“殷”,谓一用兵而胜殷。一,亦作“壹”。《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紂。”《礼记·中庸》:“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言殷声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孔颖达疏:“郑必以衣为殷者,以十一年观兵于孟津,十三年灭紂,是再著戎服,不得称一戎衣,故以衣为殷。”后泛称用兵作战为“一戎衣”。唐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朕欲候江南平復,取一戎衣大定之义以纪元,是子乃先我乎?”郭沫若《归国杂吟》:“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亦省作“一戎”。《晋书·乐志上》:“魏武挟天子而令诸侯,思一戎而匡九服。”唐白居易《策林·议兵》:“故有一戎而业成王霸,一战而祸及危亡。”2.泛指战袍。北周庾信《周宗庙歌》之六:“终封三尺剑,长卷一戎衣。”…展开
【三尺剑】古剑长凡三尺,故称。《史记·高祖本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唐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宋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词:“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莽莽神州,天地邱墟。男儿不能提三尺剑,报九世仇。”【一戎衣】1.谓一穿上戎装。或云,“衣”当作“殷”,谓一用兵而胜殷。一,亦作“壹”。《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孔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紂。”《礼记·中庸》:“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郑玄注:“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言殷声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孔颖达疏:“郑必以衣为殷者,以十一年观兵于孟津,十三年灭紂,是再著戎服,不得称一戎衣,故以衣为殷。”后泛称用兵作战为“一戎衣”。唐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朕欲候江南平復,取一戎衣大定之义以纪元,是子乃先我乎?”郭沫若《归国杂吟》:“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亦省作“一戎”。《晋书·乐志上》:“魏武挟天子而令诸侯,思一戎而匡九服。”唐白居易《策林·议兵》:“故有一戎而业成王霸,一战而祸及危亡。”2.泛指战袍。北周庾信《周宗庙歌》之六:“终封三尺剑,长卷一戎衣。”折叠

重经昭陵诗意赏析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功绩。诗中描绘了他拿着三尺长的剑,穿着一身戎衣,保卫社稷(古代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场所…展开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位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功绩。诗中描绘了他拿着三尺长的剑,穿着一身戎衣,保卫社稷(古代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场所)的场面。同时,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文武双全的人,在建设国家方面有出色的表现。 在后半部分的内容中,诗人描述了这位英雄的陵墓和荣誉。虽然他已经逝去,但他的精神永存天地之间,被人们铭记并纪念。最后,诗人希望再次重温他曾走过的路途,看到五彩斑斓的云彩飘飞,感叹英雄的丰功伟绩。折叠

作者介绍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457366.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