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廊挹大猷

出自唐朝高適的《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
德以精灵降,时膺梦寐求。
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
尊俎资高论,岩廊挹大猷
相门连户牖,卿族嗣弓裘。
豁达云开霁,清明月映秋。
能为吉甫颂,善用子房筹。
阶砌思攀陟,门阑尚阻修。
高山不易仰,大匠本难投。
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
公才山吏部,书癖杜荆州。
幸沐千年圣,何辞一尉休。
折腰知宠辱,回首见沉浮。
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
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
去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
风尘与霄汉,瞻望日悠悠。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拼音解读
jīng líng jiàng
shí yīng mèng mèi qiú
cāng shēng xiè ān shí
tiān píng hóu
zūn gāo lùn
yán láng yóu
xiàng mén lián yǒu
qīng gōng qiú
huō yún kāi
qīng míng yuè yìng qiū
néng wéi sòng
shàn yòng fáng chóu
jiē pān zhì
mén lán shàng xiū
gāo shān yǎng
jiàng běn nán tóu
sōng qiáo
xīn yuán liú
gōng cái shān
shū jīng zhōu
xìng qiān nián shèng
wèi xiū
shé yāo zhī chǒng
huí shǒu jiàn chén
tiān zhuāng shēng
jiāng fàn zhōu
xiāo yáo kān
hào dàng xìn yōu
cóng huáng shòu
guī rèn bái tóu
fēng chén xiāo hàn
zhān wàng yōu yō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有德行、受到时代崇敬的人。他享有许多荣誉,被称赞为谢安石之列,拥有高官厚禄,却不忘初心,善于颂扬吉祥如意和使用智慧解决问题。他在攀登自己的事业阶梯和面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中,保持着卑微、知足、豁达的心态。他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物,但他依然保持着谦虚、乐观、执着的精神,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注释

【杜荆州】预曾官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故称。唐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公才山吏部,书癖杜荆州。”汉【吉甫颂】周代贤臣尹吉甫所作赞美周宣王之颂歌。相传《诗·大雅》中之《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篇皆是。后以指宰辅颂君之作。唐李嘉祐《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即事呈元相公》:“还成吉甫颂,赠答此瑶华。”唐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能为吉甫颂,善用子房筹。”参见“吉甫”。【富平侯】世封富平侯,传子延寿,延寿传勃,勃传临,临传放,五世袭爵。见《汉书·张安世传》。后因誉称朝廷重臣。唐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诗:“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唐李商隐《富平少侯》诗:“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展开
【杜荆州】预曾官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故称。唐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公才山吏部,书癖杜荆州。”汉【吉甫颂】周代贤臣尹吉甫所作赞美周宣王之颂歌。相传《诗·大雅》中之《崧高》、《烝民》、《韩奕》、《江汉》等篇皆是。后以指宰辅颂君之作。唐李嘉祐《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即事呈元相公》:“还成吉甫颂,赠答此瑶华。”唐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能为吉甫颂,善用子房筹。”参见“吉甫”。【富平侯】世封富平侯,传子延寿,延寿传勃,勃传临,临传放,五世袭爵。见《汉书·张安世传》。后因誉称朝廷重臣。唐高适《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诗:“苍生谢安石,天子富平侯。”唐李商隐《富平少侯》诗:“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折叠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陈希烈)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有德行、受到时代崇敬的人。他享有许多荣誉,被称赞为谢安石之列,拥有高官厚禄,却不忘初心,善于颂扬吉祥如…展开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有德行、受到时代崇敬的人。他享有许多荣誉,被称赞为谢安石之列,拥有高官厚禄,却不忘初心,善于颂扬吉祥如意和使用智慧解决问题。他在攀登自己的事业阶梯和面对生活中的荣辱得失中,保持着卑微、知足、豁达的心态。他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物,但他依然保持着谦虚、乐观、执着的精神,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折叠

作者介绍

高適 高適 高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448246.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