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落浙江秋
出自唐朝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天台》- 客有思天台,东行路超忽。
涛落浙江秋,沙明浦阳月。
今游方厌楚,昨梦先归越。
且尽秉烛欢,无辞凌晨发。
我家小阮贤,剖竹赤城边。
诗人多见重,官烛未曾然。
兴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
石桥如可度,携手弄云烟。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客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感受。他思念着天台山,向东行进,路程漫长而迅速。秋天浙江的波涛声响起来,浦阳沙滩上的月亮照耀着,让他更加怀念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越国。 现在他已经厌倦了其他的地方,只想回到越国。他想要尽情享受当前的欢乐,留下美好的回忆,即使天色已经很晚,也不愿离开。 诗人提到了自己家中的小阮贤,她在剖竹赤城边创作诗歌,并且深受诗人们的尊重,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诗人被她的才华所吸引,因此他希望能够与她一起登山观景,或者乘船看海,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情感。最后,他幻想着可以手牵手地渡过石桥,一同消失在云烟之中。
- 背诵
-
送杨山人归天台注释
【登山屐】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的木屐。《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登躡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后常用作登山探幽的典故。唐朱放《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诗:“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宋苏辙《次题方子明道人东窗韵》:“齿折登山屐,尘生貰酒缾。”清顾炎武《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于其行也作诗赠之》:“每并登山屐,常随泛月觥。”参见“谢公屐”。典…展开【登山屐】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的木屐。《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登躡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后常用作登山探幽的典故。唐朱放《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诗:“雪里登山屐,林间漉酒巾。”宋苏辙《次题方子明道人东窗韵》:“齿折登山屐,尘生貰酒缾。”清顾炎武《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于其行也作诗赠之》:“每并登山屐,常随泛月觥。”参见“谢公屐”。典折叠送杨山人归天台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客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感受。他思念着天台山,向东行进,路程漫长而迅速。秋天浙江的波涛声响起来,浦阳沙滩上的…展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客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感受。他思念着天台山,向东行进,路程漫长而迅速。秋天浙江的波涛声响起来,浦阳沙滩上的月亮照耀着,让他更加怀念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越国。 现在他已经厌倦了其他的地方,只想回到越国。他想要尽情享受当前的欢乐,留下美好的回忆,即使天色已经很晚,也不愿离开。 诗人提到了自己家中的小阮贤,她在剖竹赤城边创作诗歌,并且深受诗人们的尊重,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官方认可。诗人被她的才华所吸引,因此他希望能够与她一起登山观景,或者乘船看海,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情感。最后,他幻想着可以手牵手地渡过石桥,一同消失在云烟之中。折叠 -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筠的推荐,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但因权贵不容,不久即遭谗去职,长期游…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42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