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从此去
出自唐朝刘长卿的《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 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
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
古来壮台榭,事往悲陵阜。
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
威灵绝想像,芜没空林薮。
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
逢君从此去,背楚方东走。
烟际指金陵,潮时过湓口。
行人已何在,临水徒挥手。
惆怅不能归,孤帆没云久。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中的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慨。历史事件是指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争,其中武昌作为战略要地,曾多次更迭归属。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过去壮志难酬、如今形势已非的感慨,以及对于身处逆境而无法回头的惆怅。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句:“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描述了当时各方争夺武昌的情况,虽然有许多人物才略出众、计策高超,但最后却都未能守住。 第二句:“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描绘了武昌胜利的一方东吴也难以得到真正的胜利,长江依旧不属于他们。 第三句:“古来壮台榭,事往悲陵阜。”提到历史上曾经的壮丽景象,如今却成为了萧条的陵谷,让人感慨历史的荣光难以重现。 第四句:“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形容如今武昌已经不再繁荣,只有几家人居住,但仍旧有几棵柳树作为依托。 第五句:“威灵绝想像,芜没空林薮。”指的是当时曾经威震一方的人物已经离世,留下的只是荒芜的原野和茂密的草木。 第六句:“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描绘了一个落日余晖下的小径和静谧的乡村景象。 第七句:“逢君从此去,背楚方东走。”作者在此表达了自己即将离开这个地方,背着自己悲哀的过去向东行进。 第八句:“烟际指金陵,潮时过湓口。”提到了作者要前往的目的地江南金陵,以及他会经过的湓口。 第九句:“行人已何在,临水徒挥手。”表示作者对于曾经和自己并肩奋斗的同伴已经无从知晓,唯有孤身站在江边挥手告别。 第十句:“惆怅不能归,孤帆没云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与迷茫,以及未来颠沛流离的孤独感。
- 背诵
-
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中的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慨。历史事件是指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争,其中武昌作为战略要地,曾…展开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历史事件中的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慨。历史事件是指三国时期,曹魏与东吴之间的战争,其中武昌作为战略要地,曾多次更迭归属。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过去壮志难酬、如今形势已非的感慨,以及对于身处逆境而无法回头的惆怅。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句:“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描述了当时各方争夺武昌的情况,虽然有许多人物才略出众、计策高超,但最后却都未能守住。 第二句:“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描绘了武昌胜利的一方东吴也难以得到真正的胜利,长江依旧不属于他们。 第三句:“古来壮台榭,事往悲陵阜。”提到历史上曾经的壮丽景象,如今却成为了萧条的陵谷,让人感慨历史的荣光难以重现。 第四句:“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形容如今武昌已经不再繁荣,只有几家人居住,但仍旧有几棵柳树作为依托。 第五句:“威灵绝想像,芜没空林薮。”指的是当时曾经威震一方的人物已经离世,留下的只是荒芜的原野和茂密的草木。 第六句:“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描绘了一个落日余晖下的小径和静谧的乡村景象。 第七句:“逢君从此去,背楚方东走。”作者在此表达了自己即将离开这个地方,背着自己悲哀的过去向东行进。 第八句:“烟际指金陵,潮时过湓口。”提到了作者要前往的目的地江南金陵,以及他会经过的湓口。 第九句:“行人已何在,临水徒挥手。”表示作者对于曾经和自己并肩奋斗的同伴已经无从知晓,唯有孤身站在江边挥手告别。 第十句:“惆怅不能归,孤帆没云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与迷茫,以及未来颠沛流离的孤独感。折叠 -
刘长卿
刘长卿(约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肃宗至德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死于随州刺史任上。世称刘随州,有《刘随州集》。刘长卿与杜甫同时,比元结、顾况年长十余岁,但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唐前期。他的诗内容较丰富,各体都…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41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