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日逐蛟龙

出自唐朝常建的《鄂渚招王昌龄张偾
刈芦旷野中,沙土飞黄云。
天晦无精光,茫茫悲远君。
楚山隔湘水,湖畔落日曛。
春雁又北飞,音书固难闻。
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
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
翻覆古共然,名宦安足云。
贫士任枯槁,捕鱼清江濆。
有时荷锄犁,旷野自耕耘。
不然春山隐,溪涧花氤氲。
山鹿自有场,贤达亦顾群。
二贤归去来,世上徒纷纷。
鄂渚招王昌龄张偾拼音解读
kuàng zhōng
shā fēi huáng yún
tiān huì jīng guāng
máng máng bēi yuǎn jūn
chǔ shān xiāng shuǐ
pàn luò xūn
chūn yàn yòu běi fēi
yīn shū nán wén
zhé wèi wéi tàn
chán wǎng yóu fèn
zhú jiāo lóng
wéi diào yuān wén
fān gòng rán
míng huàn ān yún
pín shì rèn gǎo
qīng jiāng pēn
yǒu shí chú
kuàng gēng yún
rán chūn shān yǐn
jiàn huā yīn yūn
shān 鹿 yǒu chǎng
xián qún
èr xián guī lái
shì shàng fēn fē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在荒野中受困的人的悲苦遭遇,他身处于一片茫茫荒野之中,沙土飞扬、天色昏暗,心情黯然。他身为谪居之人,常被人诽谤害怕冤枉;即使中午逐蛟龙也无法发泄内心的委屈和不平。他认为有名望地位的人安于现状而平凡无奇,而贫士却辛勤劳作,谷物滋生荒野;他也有时自力更生,种田捕鱼以度日。最后,作者用“二贤”的归去来形容世间充斥着的纷乱与伤感。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慨。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鄂渚招王昌龄张偾注释

【归去来】篇名。晋陶潜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回去。唐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展开
【归去来】篇名。晋陶潜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回去。唐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折叠

鄂渚招王昌龄张偾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在荒野中受困的人的悲苦遭遇,他身处于一片茫茫荒野之中,沙土飞扬、天色昏暗,心情黯然。他身为谪居之人,常被…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在荒野中受困的人的悲苦遭遇,他身处于一片茫茫荒野之中,沙土飞扬、天色昏暗,心情黯然。他身为谪居之人,常被人诽谤害怕冤枉;即使中午逐蛟龙也无法发泄内心的委屈和不平。他认为有名望地位的人安于现状而平凡无奇,而贫士却辛勤劳作,谷物滋生荒野;他也有时自力更生,种田捕鱼以度日。最后,作者用“二贤”的归去来形容世间充斥着的纷乱与伤感。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慨。折叠

作者介绍

常建 常建 常建,唐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天宝十二年(753)之前,曾任盱眙(今江苏盯眙县)尉。后去职,隐居于鄂渚(今湖北东南)一带。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却颇具诗名。殷璠编《河岳英灵集》就将常建列为首位,评价很高。他长于五言,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意境清远,风格淡泊,造语警拔,构思精妙。同时,边塞诗也颇有成就。有《常建集》。…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41270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