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景南路别

出自唐朝李颀的《送綦毋三谒房给事
夫子大名下,家无钟石储。
惜哉湖海上,曾校蓬莱书。
外物非本意,此生空澹如。
所思但乘兴,远适唯单车。
高道时坎坷,故交愿吹嘘。
徒言青琐闼,不爱承明庐。
百里人户满,片言争讼疏。
手持莲花经,目送飞鸟馀。
晚景南路别,炎云中伏初。
此行傥不遂,归食芦洲鱼。
送綦毋三谒房给事拼音解读
míng xià
jiā zhōng shí chǔ
zāi hǎi shàng
céng xiào péng lái shū
wài fēi běn
shēng kōng dàn
suǒ dàn chéng xìng
yuǎn shì wéi dān chē
gāo dào shí kǎn
jiāo yuàn chuī
yán qīng suǒ
ài chéng míng
bǎi rén mǎn
piàn yán zhēng sòng shū
shǒu chí lián huā jīng
sòng fēi niǎo
wǎn jǐng nán bié
yán yún zhōng chū
háng tǎng suí
guī shí zhō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描述一个文人墨客的生活和思想。诗中的“夫子”指的是孔子,“钟石储”是指家庭有存钱的能力,但这个文人却没有这种能力,于是大名下却没什么财富。接着,诗人谈到自己曾经在湖海上修学却无法得到更多的知识。他认为,外面的物质并不是他追求的真正目标,而是要保持一份空灵的心态去追求内心的思考。他提到,他所思考的事情只是因为他感兴趣,没有其他的原因。即使是在高深的道路上行走也会遇到困难,所以他指望会有些许人来夸耀自己,但他不会爱慕虚荣。他也不关心是否住在清雅的别墅里,只想过自己简单的生活。最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回到了芦洲钓鱼,让自己的生命重新变得随意。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送綦毋三谒房给事注释

【承明庐】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承明庐。又三国魏文帝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承明庐。《汉书·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承明庐在石梁阁外,直宿所止曰卢。”《文选·应璩〈百一诗〉》:“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张铣注:“承明,謁天子待制处也。”后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唐李颀《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徒言青琐闥,不爱承明庐。”清唐孙华《题顾退山太史扁舟图》诗:“暂辞承明庐,归侍扶风帐。”【青琐闼】1.宫门。借指皇宫;朝廷。南朝梁范云《古意赠王中书》诗:“摄官青琐闥,遥望凤凰池。”唐李颀《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徒言青琐闥,不爱承明庐。”明无名氏《鸣凤记·三臣谪戍》:“望天涯魂消魄冷,空留着青琐闥諫諍虚名。”亦省作“青闥”。王闿运《常公神道碑》:“爰初杨华,承明出入;秉正青闥,端言文笏。”参见“青琐”。2.指富贵人家的门窗。明刘兑《娇红记》:“一个卓文君听琴在青琐闥;一个崔鶯鶯待月在粉墙边。”也借指华丽的房室。明夏完淳《金明池》词:“江上梦迴青琐闥,珮声却是谁家凤。”参见“青琐”。…展开
【承明庐】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称承明庐。又三国魏文帝以建始殿朝群臣,门曰承明,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承明庐。《汉书·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承明庐在石梁阁外,直宿所止曰卢。”《文选·应璩〈百一诗〉》:“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张铣注:“承明,謁天子待制处也。”后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唐李颀《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徒言青琐闥,不爱承明庐。”清唐孙华《题顾退山太史扁舟图》诗:“暂辞承明庐,归侍扶风帐。”【青琐闼】1.宫门。借指皇宫;朝廷。南朝梁范云《古意赠王中书》诗:“摄官青琐闥,遥望凤凰池。”唐李颀《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徒言青琐闥,不爱承明庐。”明无名氏《鸣凤记·三臣谪戍》:“望天涯魂消魄冷,空留着青琐闥諫諍虚名。”亦省作“青闥”。王闿运《常公神道碑》:“爰初杨华,承明出入;秉正青闥,端言文笏。”参见“青琐”。2.指富贵人家的门窗。明刘兑《娇红记》:“一个卓文君听琴在青琐闥;一个崔鶯鶯待月在粉墙边。”也借指华丽的房室。明夏完淳《金明池》词:“江上梦迴青琐闥,珮声却是谁家凤。”参见“青琐”。折叠

送綦毋三谒房给事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一个文人墨客的生活和思想。诗中的“夫子”指的是孔子,“钟石储”是指家庭有存钱的能力,但这个文人却没有这种能力…展开
这首诗是描述一个文人墨客的生活和思想。诗中的“夫子”指的是孔子,“钟石储”是指家庭有存钱的能力,但这个文人却没有这种能力,于是大名下却没什么财富。接着,诗人谈到自己曾经在湖海上修学却无法得到更多的知识。他认为,外面的物质并不是他追求的真正目标,而是要保持一份空灵的心态去追求内心的思考。他提到,他所思考的事情只是因为他感兴趣,没有其他的原因。即使是在高深的道路上行走也会遇到困难,所以他指望会有些许人来夸耀自己,但他不会爱慕虚荣。他也不关心是否住在清雅的别墅里,只想过自己简单的生活。最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回到了芦洲钓鱼,让自己的生命重新变得随意。折叠

作者介绍

李颀 李颀 李颀(690─751),唐朝著名诗人。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县尉。后离职,归隐颍阳。与王维、高适、王昌龄、崔颢、张旭等素有交往,是当时名士之一。李颀的诗内容丰富,风格洒脱豪放,善于铺叙夸饰以写人状物,音节响亮,语言流畅,气势雄壮。擅长写五古、七言歌行和七律,尤以赠别、边塞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40696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