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取犬马血
出自宋朝李清照的《上枢密韩胄诗二首》- 三年夏六月,天子视朝久。
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
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
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
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
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
四岳佥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
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嘉祐与建中,为政有皋虁。
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
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
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
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
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
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颡,侍子当来迎。
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
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
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
车声辚辚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
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
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后。
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
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吸乞乡关新信息。
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想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天。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名叫《陈情表》,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写给蜀汉皇帝刘备的一篇奏折。此文描述了当时南北分裂,各方势力纷争不断,而主人公诸葛亮则为了国家统一而做出种种牺牲和努力,请求皇帝赐予自己权力,以实现国家大业。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年夏六月,诸葛亮向刘备奏折请命;自述自己的优点和才干,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使命;请求皇帝为他授予兵符,让他率军北上;祈求天地灵气、宗庙神灵的保佑,同时也希望皇帝能够信任他;最后强调了自己的忠诚和决心,发出了“想将血泪寄前峰”的感慨。
- 背诵
-
上枢密韩胄诗二首赏析
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朝廷派签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去慰问被囚于北方的徽、钦二帝,李清照特作出二诗为韩胡二公送行。在这两首诗中,李清照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人民表示了关切和怀念。同时,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掠夺本质,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两首诗表现了诗人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意望,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展开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朝廷派签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去慰问被囚于北方的徽、钦二帝,李清照特作出二诗为韩胡二公送行。在这两首诗中,李清照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人民表示了关切和怀念。同时,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掠夺本质,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两首诗表现了诗人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意望,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折叠上枢密韩胄诗二首注释
【紫泥诏】即紫泥书。唐李白《王壶吟》:“凤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称觴登御筵。”亦省称“紫詔”。南唐李中《送阎侍御归阙》诗:“羡君乘紫詔,归路指通津。”清孙雨林《皖江血·刺恩》:“亲厚禄,恩承紫詔;镇长江,位冠羣僚。”参见“紫泥书”。【连昌宫】宫殿名。唐高宗显庆三年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唐元稹《连昌宫词》:“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亦省称“连昌”。宋苏辙《次韵王适送张耒赴寿安尉》之二:“山分少室云烟老,宫废连昌草木长。”清陈维崧《探春慢·新正四日东华门道上同徐电发并辔作》词:“连昌上锁,多少新愁,恰被宫鶯啼破。”【一抔土】之土。后亦指坟墓。《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为汉高祖陵。明常伦《过韩信岭》诗:“长陵一抔土,寂寞亦三秦。”清洪昇《长生殿·弹词》:“半科树是薄命碑碣,一抔土是断肠墓穴。”2.指每一寸土地。陈毅《登大庾岭》诗:“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白玉墀】玉石台阶。亦借指朝堂。明谢谠《四喜记·怡情旅邸》:“题名共列黄金榜,献策同登白玉墀。”【金城柳】《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后遂用以为世事兴废之典。宋李清照《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贤寧无半千,运已遇阳九。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燕然铭】山铭”。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时,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文字。北周王褒《从军行》之一:“勋封瀚海石,功勒《燕然铭》。”唐王昌龄《少年行》之一:“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唐鲍溶《秋思》诗之二:“立身多门户,何必《燕山铭》。”宋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挥汗成雨】形容人多。《晏子春秋·杂下九》:“齐之临淄三百閭,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史记·苏秦列传》:“临菑之涂,车轂击,人肩摩,连袵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全赵之袨服丛臺,方此为劣;临淄之挥汗成雨,曾何足称?”漢【第一人】能、德行、姿容等方面最好的人。《梁书·刘孝绰传》:“﹝刘孝绰﹞出为上虞令,还除秘书丞,高祖谓舍人周捨曰:‘第一官当用第一人。’故以孝绰居此职。”唐杜甫《哀江头》诗:“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輦随君侍君侧。”《新唐书·李揆传》:“揆至蕃,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宋陈师道《谢赵生惠芍药》诗之三:“一枝賸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花月痕》第十四回:“痴珠细细打量一番,好像见过的人,遂向稷如道:‘这个姑娘就是并门花谱第一人么?’稷如笑道:‘正是秋痕,先生见过?’”2.指科举中式名列第一者。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品术·状元》:“《东斋遗事》:蔡齐及第第一,詔自今第一人及第令给七人,当直许出入,则两对引喝传呼。”按,《宋史·蔡齐传》作“﹝举进士第一﹞詔金吾给七騶,传呼以宠之。状元给騶,自齐始也。”七驺,即七名侍从。…展开【紫泥诏】即紫泥书。唐李白《王壶吟》:“凤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称觴登御筵。”亦省称“紫詔”。南唐李中《送阎侍御归阙》诗:“羡君乘紫詔,归路指通津。”清孙雨林《皖江血·刺恩》:“亲厚禄,恩承紫詔;镇长江,位冠羣僚。”参见“紫泥书”。【连昌宫】宫殿名。唐高宗显庆三年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唐元稹《连昌宫词》:“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亦省称“连昌”。宋苏辙《次韵王适送张耒赴寿安尉》之二:“山分少室云烟老,宫废连昌草木长。”清陈维崧《探春慢·新正四日东华门道上同徐电发并辔作》词:“连昌上锁,多少新愁,恰被宫鶯啼破。”【一抔土】之土。后亦指坟墓。《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为汉高祖陵。明常伦《过韩信岭》诗:“长陵一抔土,寂寞亦三秦。”清洪昇《长生殿·弹词》:“半科树是薄命碑碣,一抔土是断肠墓穴。”2.指每一寸土地。陈毅《登大庾岭》诗:“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白玉墀】玉石台阶。亦借指朝堂。明谢谠《四喜记·怡情旅邸》:“题名共列黄金榜,献策同登白玉墀。”【金城柳】《晋书·桓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后遂用以为世事兴废之典。宋李清照《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贤寧无半千,运已遇阳九。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燕然铭】山铭”。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时,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铭》。亦泛指歌颂边功的文字。北周王褒《从军行》之一:“勋封瀚海石,功勒《燕然铭》。”唐王昌龄《少年行》之一:“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唐鲍溶《秋思》诗之二:“立身多门户,何必《燕山铭》。”宋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挥汗成雨】形容人多。《晏子春秋·杂下九》:“齐之临淄三百閭,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史记·苏秦列传》:“临菑之涂,车轂击,人肩摩,连袵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全赵之袨服丛臺,方此为劣;临淄之挥汗成雨,曾何足称?”漢【第一人】能、德行、姿容等方面最好的人。《梁书·刘孝绰传》:“﹝刘孝绰﹞出为上虞令,还除秘书丞,高祖谓舍人周捨曰:‘第一官当用第一人。’故以孝绰居此职。”唐杜甫《哀江头》诗:“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輦随君侍君侧。”《新唐书·李揆传》:“揆至蕃,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宋陈师道《谢赵生惠芍药》诗之三:“一枝賸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花月痕》第十四回:“痴珠细细打量一番,好像见过的人,遂向稷如道:‘这个姑娘就是并门花谱第一人么?’稷如笑道:‘正是秋痕,先生见过?’”2.指科举中式名列第一者。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品术·状元》:“《东斋遗事》:蔡齐及第第一,詔自今第一人及第令给七人,当直许出入,则两对引喝传呼。”按,《宋史·蔡齐传》作“﹝举进士第一﹞詔金吾给七騶,传呼以宠之。状元给騶,自齐始也。”七驺,即七名侍从。折叠上枢密韩胄诗二首诗意赏析
-
李清照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36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