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如水

出自宋朝汪藻的《点绛唇
高柳蝉嘶,采菱歌断秋风起。
晚云如髻。
湖上山横翠。
帘卷西楼,过雨凉生袂。
天如水
画楼十二。
有个人同倚。
点绛唇拼音解读
gāo liǔ chán
cǎi líng duàn qiū fēng
wǎn yún
shàng shān héng cuì
lián juàn 西 lóu
guò liáng shēng mèi
tiān shuǐ
huà lóu shí èr
yǒu rén tó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景象。高高的柳树下,蝉鸣声不绝于耳,采菱人唱歌声渐行渐远。晚上的云彩像是女子盘着一个髻头一样,湖面上翠绿的山峰在水中倒映着,西楼的帘子卷起,袂袖随雨凉风扬起。天空如同一汪清澈的水,画楼十二,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一同依靠在窗边看着这美景。整首诗凝聚了作者对秋日景色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出秋日的优美和宁静。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点绛唇赏析

这首词通过初秋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露了怀人之情。上片写景。高柳蝉嘶,湖山横翠。秋风菱歌,晚云如髻。一派清秋景色。下片抒情。帘卷西楼,雨后生凉,独自倚栏,益增怀人秋思。全词构思清新,秀媚有致。《瑯环记》:苏叔党翰墨文章,能世其家,士大夫以小坡目之。靖康中,得倅真定,赴官次河北,道遇绿林胁使相从,叔党曰:若曹知世有苏内翰乎?吾即其子。肯随尔辈求活草间耶?通夕痛饮,翌日视之,卒矣。惜乎,世不知其此节也。《宋词通论》:苏叔党当时有“小坡”之称。他的《点绛唇》作得很秀媚有致。…展开
这首词通过初秋景物的描写,委婉含蓄地表露了怀人之情。上片写景。高柳蝉嘶,湖山横翠。秋风菱歌,晚云如髻。一派清秋景色。下片抒情。帘卷西楼,雨后生凉,独自倚栏,益增怀人秋思。全词构思清新,秀媚有致。《瑯环记》:苏叔党翰墨文章,能世其家,士大夫以小坡目之。靖康中,得倅真定,赴官次河北,道遇绿林胁使相从,叔党曰:若曹知世有苏内翰乎?吾即其子。肯随尔辈求活草间耶?通夕痛饮,翌日视之,卒矣。惜乎,世不知其此节也。《宋词通论》:苏叔党当时有“小坡”之称。他的《点绛唇》作得很秀媚有致。折叠

点绛唇注释

【采菱歌】见“採菱”。…展开
【采菱歌】见“採菱”。折叠

点绛唇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景象。高高的柳树下,蝉鸣声不绝于耳,采菱人唱歌声渐行渐远。晚上的云彩像是女子盘着一个髻头一样,湖面…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景象。高高的柳树下,蝉鸣声不绝于耳,采菱人唱歌声渐行渐远。晚上的云彩像是女子盘着一个髻头一样,湖面上翠绿的山峰在水中倒映着,西楼的帘子卷起,袂袖随雨凉风扬起。天空如同一汪清澈的水,画楼十二,有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一同依靠在窗边看着这美景。整首诗凝聚了作者对秋日景色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出秋日的优美和宁静。折叠

作者介绍

汪藻 汪藻 汪藻(1079─1154)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进士。高宗时,擢中书舍人,累拜翰林学士。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八年,升显谟阁学士。历知徽州、宣州,贬居永州。绍兴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六。《宋史》有传。著有《浮溪集》三十六卷、《浮溪文粹》十五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36013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