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歌还止
出自宋朝辛弃疾的《水龙吟》-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老人的一生经历和心境。老人曾经认识渊明,但现在只能在梦中见到他。当他醒来时,他感到孤独和悲伤,无法再继续享受生活。他已经老了,折腰五斗,但他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他向北窗高卧和东篱自醉,寻找内心的平静。他认为高山流水是永恒的,而个人的财富和地位却是无足轻重的。最后,作者提到东山,这可能是指一个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但它也有可能是象征性的,代表着所有令人烦恼的事情,包括为苍生而奋斗的意义。整首诗彰显出老年人对于生命、存在以及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感悟。
- 背诵
-
水龙吟注释
【高山流水】1.《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典高妙。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絃膝上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2.琴曲名。内容即据《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谱写。原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曲,至宋时又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一说《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始分为二。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3.词牌名。《词谱》卷三五:“调见《梦窗词》,吴文英自度曲,赠丁基仲妾作也。妾善琴,故以《高山流水》为调名。”…展开【高山流水】1.《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典高妙。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絃膝上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2.琴曲名。内容即据《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谱写。原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曲,至宋时又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一说《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始分为二。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3.词牌名。《词谱》卷三五:“调见《梦窗词》,吴文英自度曲,赠丁基仲妾作也。妾善琴,故以《高山流水》为调名。”折叠水龙吟诗意赏析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358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