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识伊来

出自宋朝柳永的《击梧桐(中吕调)
香靥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
自识伊来,便好看承,会得妖娆心素。
临歧再约同欢,定是都把、平生相许。
又恐恩情,易破难成,不免千般思虑。
近日书来,寒暄而已,苦没忉忉言语。
便认得、听人教当,拟把前言轻负。
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
试与问、朝朝暮暮。
行云何处去。
击梧桐(中吕调)拼音解读
xiāng shēn shēn
姿 姿 mèi mèi
róng tiān
shí lái
biàn 便 hǎo kàn chéng
huì yāo ráo xīn
lín zài yuē tóng huān
dìng shì dōu píng shēng xiàng
yòu kǒng ēn qíng
nán chéng
miǎn qiān bān
jìn shū lái
hán xuān ér
méi dāo dāo yán
biàn 便 rèn tīng rén jiāo dāng
qián yán qīng
jiàn shuō lán tái sòng
duō cái duō shàn
shì wèn cháo cháo
háng yún chù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的意思是描述一位美丽迷人,风姿绰约的女子,自从作者认识她以来,就一直被她所吸引。作者和她决定再次见面,并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但作者担心这种感情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破裂。作者最近收到了她的书信,但只是寒暄,没有太多深入的交流。作者想跟她一起欣赏宋玉的诗歌,并询问她,但不知道她现在身在何处。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击梧桐(中吕调)注释

【多才多艺】亦作“多材多艺”。亦作“多艺多才”。亦作“多能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书·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南史·梁纪下·敬帝》:“高祖固天攸纵,聪明稽古,道亚生知,学为博物,允文允武,多艺多才。”宋梅尧臣《乞巧赋》:“技之巧不过多能艺,使尔多能多艺,则艺成而跡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我暗想此公也可算得多才多艺了。”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六:“他多材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姿姿媚媚】美丽动人的样子。宋柳永《击梧桐》词:“香靨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整整齐齐忒稔色,姿姿媚媚红白。”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我见他姿姿媚媚容仪,我几曾稳稳安安坐地。”…展开
【多才多艺】亦作“多材多艺”。亦作“多艺多才”。亦作“多能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书·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南史·梁纪下·敬帝》:“高祖固天攸纵,聪明稽古,道亚生知,学为博物,允文允武,多艺多才。”宋梅尧臣《乞巧赋》:“技之巧不过多能艺,使尔多能多艺,则艺成而跡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我暗想此公也可算得多才多艺了。”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六:“他多材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姿姿媚媚】美丽动人的样子。宋柳永《击梧桐》词:“香靨深深,姿姿媚媚,雅格奇容天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整整齐齐忒稔色,姿姿媚媚红白。”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我见他姿姿媚媚容仪,我几曾稳稳安安坐地。”折叠

击梧桐(中吕调)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描述一位美丽迷人,风姿绰约的女子,自从作者认识她以来,就一直被她所吸引。作者和她决定再次见面,并分享他们之…展开
这首诗的意思是描述一位美丽迷人,风姿绰约的女子,自从作者认识她以来,就一直被她所吸引。作者和她决定再次见面,并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但作者担心这种感情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破裂。作者最近收到了她的书信,但只是寒暄,没有太多深入的交流。作者想跟她一起欣赏宋玉的诗歌,并询问她,但不知道她现在身在何处。折叠

作者介绍

柳永 柳永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34976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