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乔林鱼在藻

出自宋朝丁谓的《凤栖梧
十二层楼春色早。
三殿笙歌,九陌风光好。
堤柳岸花连复道。
玉梯相对开蓬岛。
莺啼乔林鱼在藻
太液微波,绿斗王孙草。
南阙万人瞻羽葆。
后天祝圣天难老。
凤栖梧拼音解读
shí èr céng lóu chūn zǎo
sān diàn 殿 shēng
jiǔ fēng guāng hǎo
liǔ àn huā lián dào
xiàng duì kāi péng dǎo
yīng qiáo lín zài zǎo
tài wēi
绿 dòu wáng sūn cǎo
nán què wàn rén zhān bǎo
hòu tiān zhù shèng tiān nán lǎ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描述了十二层楼的美丽景致。在这个春天里,三殿笙歌,九陌风光好,堤岸上的柳树和花朵相连,玉梯和蓬岛相对。有鸟儿在林中唱歌,鱼儿在荷叶下游泳。湖面微波荡漾,绿斗王孙与青草相映成趣,南阙上万人观看祭祀活动,而后天祝圣则表明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不会衰老消亡。整首诗气氛优美,描绘了一个繁荣美好的春天景象。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凤栖梧注释

【风光好】1.词牌名。宋陶穀使南唐,自恃为上国使者,辞色毅然不可犯。韩熙载乃命妓秦弱兰佯为驿卒女,穀与相昵,并作《风光好》词赠之。后穀于后主席上辞色如前,乃命弱兰歌此词,穀即日窘归。见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参阅宋沉辽《云巢编》。穀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2.曲牌名。属南曲羽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王孙草】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以“王孙草”指牵人离愁的景色。唐李颀《题少府监李丞山池》诗:“窗外王孙草,牀头中散琴。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宋穆修《寒食》诗:“江边又寒食,傖客奈离襟。恨满王孙草,愁多望帝禽。”元丁鹤年《兵后还武昌》诗之一:“归期实误王孙草,远信虚凭驛使梅。”清朱鹤龄《哭叶中翰元礼》诗:“远道王孙草,羈愁少妇词。”典【十二层】嘉《拾遗记·崑仑山》:“﹝崑崙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臺基。”后因以“十二层”形容仙境中重重迭迭的楼台。唐白居易《酬微之开拆新楼初毕相报末联见戏之作》:“南临赡部三千界,东对蓬宫十二层。”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臺十二层。”典…展开
【风光好】1.词牌名。宋陶穀使南唐,自恃为上国使者,辞色毅然不可犯。韩熙载乃命妓秦弱兰佯为驿卒女,穀与相昵,并作《风光好》词赠之。后穀于后主席上辞色如前,乃命弱兰歌此词,穀即日窘归。见宋郑文宝《南唐近事》。参阅宋沉辽《云巢编》。穀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2.曲牌名。属南曲羽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王孙草】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以“王孙草”指牵人离愁的景色。唐李颀《题少府监李丞山池》诗:“窗外王孙草,牀头中散琴。清风多仰慕,吾亦尔知音。”宋穆修《寒食》诗:“江边又寒食,傖客奈离襟。恨满王孙草,愁多望帝禽。”元丁鹤年《兵后还武昌》诗之一:“归期实误王孙草,远信虚凭驛使梅。”清朱鹤龄《哭叶中翰元礼》诗:“远道王孙草,羈愁少妇词。”典【十二层】嘉《拾遗记·崑仑山》:“﹝崑崙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臺基。”后因以“十二层”形容仙境中重重迭迭的楼台。唐白居易《酬微之开拆新楼初毕相报末联见戏之作》:“南临赡部三千界,东对蓬宫十二层。”唐李商隐《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臺十二层。”典折叠

凤栖梧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描述了十二层楼的美丽景致。在这个春天里,三殿笙歌,九陌风光好,堤岸上的柳树和花朵相连,玉梯和…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景象,描述了十二层楼的美丽景致。在这个春天里,三殿笙歌,九陌风光好,堤岸上的柳树和花朵相连,玉梯和蓬岛相对。有鸟儿在林中唱歌,鱼儿在荷叶下游泳。湖面微波荡漾,绿斗王孙与青草相映成趣,南阙上万人观看祭祀活动,而后天祝圣则表明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不会衰老消亡。整首诗气氛优美,描绘了一个繁荣美好的春天景象。折叠

作者介绍

丁谓 丁谓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329831.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