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痕尘暗

出自宋朝陈人杰的《沁园春(送陈起莘归长乐)
过了梅花,纵有春风,不如早还。
正燕泥日暖,草绵别路,莺朝烟淡,柳拂征鞍。
黎岭天高,建溪雷吼,归好不知行路难。
龟山下,渐青梅初熟,卢橘犹酸。
名场老我闲关。
分岁晚诛茅湖上山。
叹龙舒君去,尚留破砚,鱼轩人老,长把连环。
镜影霜侵,衣痕尘暗,赢得狂名传世间。
君归日,见家林旧作,为报平安。
沁园春(送陈起莘归长乐)拼音解读
guò le méi huā
zòng yǒu chūn fēng
zǎo hái
zhèng yàn nuǎn
cǎo mián bié
yīng cháo yān dàn
liǔ zhēng ān
lǐng tiān gāo
jiàn léi hǒu
guī hǎo zhī háng nán
guī shān xià
jiàn qīng méi chū shú
yóu suān
míng chǎng lǎo xián guān
fèn suì wǎn zhū máo shàng shān
tàn lóng shū jūn
shàng liú yàn
xuān rén lǎo
zhǎng lián huán
jìng yǐng shuāng qīn
hén chén àn
yíng kuáng míng chuán shì jiān
jūn guī
jiàn jiā lín jiù zuò
wéi bào píng ā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离别之际感慨万分。他说虽然春风暖热,但是过了梅花季节,还是早些回去为好。他描述了春日的美景,但是在行路上却是很难的。他提到自己年老色衰,而归去的路却不知道多么艰难。他说在龟山下,青梅初熟,卢橘犹酸,说明时间已经过得很快,而他自己已经老了。他又提到了茅湖上山,这个地方可能是他曾经留恋之处。他想起了自己的友人,其中有一个名叫龙舒的人,现在已经离开,只留下了破砚和连环。他形容自己身体状况的不好,衣服也有尘暗的痕迹,但他在世间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和名气。最后他说,当君回家时见到林木仍然茂盛,希望能够平安无事。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沁园春(送陈起莘归长乐)注释

【行路难】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唐杜甫《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唐白居易《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九首及唐李白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羊曇善唱乐,桓伊能挽歌,及山松《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陈去病《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长安。”…展开
【行路难】1.行路艰难。亦比喻处世不易。唐杜甫《宿府》诗:“风尘荏苒音书絶,关塞萧条行路难。”唐白居易《太行路》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2.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九首及唐李白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晋书·袁山松传》:“初,羊曇善唱乐,桓伊能挽歌,及山松《行路难》继之,时人谓之‘三絶’。”陈去病《少年行》之三:“劝君莫诵《行路难》,劝君莫復居长安。”折叠

沁园春(送陈起莘归长乐)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离别之际感慨万分。他说虽然春风暖热,但是过了梅花季节,还是早些回去为好。他描述了春日的美景,但…展开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在离别之际感慨万分。他说虽然春风暖热,但是过了梅花季节,还是早些回去为好。他描述了春日的美景,但是在行路上却是很难的。他提到自己年老色衰,而归去的路却不知道多么艰难。他说在龟山下,青梅初熟,卢橘犹酸,说明时间已经过得很快,而他自己已经老了。他又提到了茅湖上山,这个地方可能是他曾经留恋之处。他想起了自己的友人,其中有一个名叫龙舒的人,现在已经离开,只留下了破砚和连环。他形容自己身体状况的不好,衣服也有尘暗的痕迹,但他在世间赢得了一定的声誉和名气。最后他说,当君回家时见到林木仍然茂盛,希望能够平安无事。折叠

作者介绍

陈人杰 陈人杰 陈人杰(1218-1243)号龟峰,长乐(今福建福州)人。陈廷焯《云韶集评》谓「《龟峰词》悲而壮」。「伤古吊今,议论纵横,大声疾呼,声满天地。预料『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宴安』。有志不成,千古同慨。挑灯看剑,令读者起舞。」他是一位和唐朝李贺一样「不尽其才而死」的词人。现存31首词,全部用《沁园春》词牌。词中反映宋末重大事件,对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的社会现实表示了极…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29927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