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则甚

出自宋朝葛长庚的《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
倏又西风起。
这一年光景,早过三分之二。
燕去鸿来何日了,多少世间心事。
待则甚、功成名遂。
枫叶荻花动凉思,又寻思、江上琵琶泪。
还感慨,劳梦寐。
愁来长是朝朝醉。
剗地成、宋玉伤感,三闾憔悴。
况是凄凉寸心碎。
目断水苍山翠。
更送客、长亭分袂。
__山前梧桐雨,起风樯、露舶无穷意。
君此去,趁秋霁。
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拼音解读
shū yòu 西 fēng
zhè nián guāng jǐng
zǎo guò sān fèn zhī èr
yàn hóng 鸿 lái le
duō shǎo shì jiān xīn shì
dài shèn gōng chéng míng suí
fēng huā dòng liáng
yòu xún jiāng shàng lèi
hái gǎn kǎi
láo mèng mèi
chóu lái zhǎng shì cháo cháo zuì
chǎn chéng sòng shāng gǎn
sān qiáo cuì
kuàng shì liáng cùn xīn suì
duàn shuǐ cāng shān cuì
gèng sòng zhǎng tíng fèn mèi
_ _ _ _ shān qián tóng
fēng qiáng qióng
jūn
chèn qi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幻无常。西风渐渐吹起,表示时间在不断地流逝,而人们却未必能如愿以偿,燕去鸿来也象征着人们身处世间,面对种种难题和困难。然而,在等待中,人们仍需努力,直到功成名遂,才可抚平内心的忧伤。枫叶荻花动凉思、江上琵琶泪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回忆的感慨与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岁月无情,一切都将逝去。最后,君子离去,作者担心再次别离的悲伤,但愁苦之情仍持续在朝朝醉中。整首诗表达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奈,以及岁月无情的主题。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注释

【功成名遂】业,才有名声。后指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唐李白《杂曲歌辞·悲歌》:“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明姚茂良《精忠记·饯别》:“敢效劬劳,不辱君命,谈笑功成名遂。”鲁迅《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因为出了一本或二本书,有了一点小名或大名,得到了教授或别的什么位置,功成名遂,不必再写诗写小说了,所以永远不见了。”亦作“功成名就”。元范康《竹叶舟》第二折:“你则説做官的功成名就,我则説出家的延年益寿。”…展开
【功成名遂】业,才有名声。后指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唐李白《杂曲歌辞·悲歌》:“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明姚茂良《精忠记·饯别》:“敢效劬劳,不辱君命,谈笑功成名遂。”鲁迅《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因为出了一本或二本书,有了一点小名或大名,得到了教授或别的什么位置,功成名遂,不必再写诗写小说了,所以永远不见了。”亦作“功成名就”。元范康《竹叶舟》第二折:“你则説做官的功成名就,我则説出家的延年益寿。”折叠

贺新郎(送赵师之江州)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幻无常。西风渐渐吹起,表示时间在不断地流逝,而人们却未必能如愿以偿,燕去鸿来也象征着人们…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变幻无常。西风渐渐吹起,表示时间在不断地流逝,而人们却未必能如愿以偿,燕去鸿来也象征着人们身处世间,面对种种难题和困难。然而,在等待中,人们仍需努力,直到功成名遂,才可抚平内心的忧伤。枫叶荻花动凉思、江上琵琶泪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回忆的感慨与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岁月无情,一切都将逝去。最后,君子离去,作者担心再次别离的悲伤,但愁苦之情仍持续在朝朝醉中。整首诗表达了人生的艰辛和无奈,以及岁月无情的主题。折叠

作者介绍

葛长庚 葛长庚 葛长庚(1194-·)字白叟,号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人。入道武夷山。嘉定中,诏征赴阙,馆太乙宫,封紫清明道真人。善篆隶草书,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观。所著《海琼集》,附词一卷。杨慎《词品》卷二谓其《念奴娇·武昌怀古》云:「此调雄壮,有意效坡仙乎。」又称其他所作「亦有思致,不愧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其《…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26578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