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被姮娥认得

出自宋朝周邦彦的《鹊桥仙令(歇指)
浮花浪蕊,人间无数,开遍朱朱白白。
瑶池一朵玉芙蓉,秋露洗、丹砂真色。
晚凉拜月,六铢衣动,应被姮娥认得
翩然欲上广寒宫,横玉度、一声天碧。
鹊桥仙令(歇指)拼音解读
huā làng ruǐ
rén jiān shù
kāi biàn zhū zhū bái bái
yáo chí duǒ róng
qiū dān shā zhēn
wǎn liáng bài yuè
liù zhū dòng
yīng bèi héng é rèn
piān rán shàng guǎng 广 hán gōng
héng shēng tiā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一朵美丽的花,它在人间无数,盛开着朱色和白色的花瓣。其中一朵花被描述成玉质般的芙蓉,在秋露中洗涤后显得更加真实、鲜艳。晚上凉风吹拂,它欣赏月亮的美景,穿着华美的六铢衣裳轻盈起舞,似乎连姮娥也会认出它的身影。最后,它翩然欲上广寒宫,横跨着一条玉带,宣示着它高贵的地位和绝佳的品质。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疑和向往,流露出他追求自由和高尚的情感气息。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鹊桥仙令(歇指)注释

【广寒宫】传说唐玄宗于八月望日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见旧题唐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后因称月中仙宫为“广寒宫”。唐鲍溶《宿水亭》诗:“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宣和遗事》前集:“若到广寒宫,须有一万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童导入广寒宫,内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玉芙蓉】1.白莲花。宋朱熹《莲沼》诗:“亭亭玉芙蓉,逈立映澄碧。”2.白牡丹的一种。明王象晋《群芳谱·花二·牡丹》:“其白色有玉芙蓉、素鸞娇、緑边白、玉重楼……玉绣球。”3.喻美人。宋方千里《浣溪沙》词:“面面虚堂水照空,天然一朶玉芙蓉、千娇百媚语惺憁。”4.指芙蓉帐,华美的帐子。清刘献廷《横塘》诗:“被底餘寒午夜鐘,薰笼香透玉芙蓉。脸侵红杏一枝雨,眉点青山若个峰。”5.指玉杯。唐王建《宫词》之九一:“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迎日,五色云车驾六龙。”6.喻雪峰。明唐寅《题画》诗之四:“寒雪朝来战朔风,万山开遍玉芙蓉。”【浮花浪蕊】见“浮花浪蘂”。…展开
【广寒宫】传说唐玄宗于八月望日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见旧题唐柳宗元《龙城录·明皇梦游广寒宫》。后因称月中仙宫为“广寒宫”。唐鲍溶《宿水亭》诗:“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宣和遗事》前集:“若到广寒宫,须有一万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童导入广寒宫,内以水晶为阶,行人如在镜中。”【玉芙蓉】1.白莲花。宋朱熹《莲沼》诗:“亭亭玉芙蓉,逈立映澄碧。”2.白牡丹的一种。明王象晋《群芳谱·花二·牡丹》:“其白色有玉芙蓉、素鸞娇、緑边白、玉重楼……玉绣球。”3.喻美人。宋方千里《浣溪沙》词:“面面虚堂水照空,天然一朶玉芙蓉、千娇百媚语惺憁。”4.指芙蓉帐,华美的帐子。清刘献廷《横塘》诗:“被底餘寒午夜鐘,薰笼香透玉芙蓉。脸侵红杏一枝雨,眉点青山若个峰。”5.指玉杯。唐王建《宫词》之九一:“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迎日,五色云车驾六龙。”6.喻雪峰。明唐寅《题画》诗之四:“寒雪朝来战朔风,万山开遍玉芙蓉。”【浮花浪蕊】见“浮花浪蘂”。折叠

鹊桥仙令(歇指)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朵美丽的花,它在人间无数,盛开着朱色和白色的花瓣。其中一朵花被描述成玉质般的芙蓉,在秋露中洗涤后显得更加真…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朵美丽的花,它在人间无数,盛开着朱色和白色的花瓣。其中一朵花被描述成玉质般的芙蓉,在秋露中洗涤后显得更加真实、鲜艳。晚上凉风吹拂,它欣赏月亮的美景,穿着华美的六铢衣裳轻盈起舞,似乎连姮娥也会认出它的身影。最后,它翩然欲上广寒宫,横跨着一条玉带,宣示着它高贵的地位和绝佳的品质。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疑和向往,流露出他追求自由和高尚的情感气息。折叠

作者介绍

周邦彦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周早年「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游太学,有俊声」。神宗时擢为试太学正。元四年(1089)出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绍圣四年(1097)还朝,任国子主簿。徽宗即位,改除校书郎,历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二年(1112),出知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六年,自明州(…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255385.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