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踏冰壶
出自宋朝张元干的《水调歌头》- 放浪形骸外,憔悴山泽癯。
倒冠落佩,此心不待白髭须。
聊复脱身鹓鹭,未暇先寻水竹,矫首汉庭疏。
长夏啖丹荔,两纪傲闲居。
忽风飘,连雨打,向西湖。
藕花深处,尚能同载麹生无。
听子谈天舌本,浇我书空胸次,醉卧踏冰壶。
毕竟凌烟像,何似辋川图。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苏轼所写的《赤壁怀古》中的一部分,它描述了诗人自由自在地漫游山水间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放浪形骸、不顾世俗约束的心境。 诗中所说的"倒冠落佩"是指摒弃权位和荣誉。"鹓鹭"是一种水鸟,表示诗人随意自在地度过时光。"矫首汉庭疏"则表现出诗人对朝廷政治的漠视态度。 诗中描绘了夏日里吃到的美食,以及居住环境的清雅恬静。最后,诗人在西湖畔醉卧,与友人闲谈天下大事,品味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感慨人生百态。 整首诗富于自我陶醉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反映了苏轼豁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 背诵
-
水调歌头注释
【辋川图】1.唐诗人王维绘的名画。绘辋川别业二十胜景于其上,故名。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王维﹞画《輞川图》,山谷鬱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尝自题诗云:‘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其自负也如此。秦太虚云:‘余卧病,高符仲擕《輞川图》示予曰:閲此可以癒病。予甚喜,恍然若与摩詰入輞川,数日而疾癒。’”宋苏轼《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词:“《輞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清赵翼《题王摩诘辋川雪溪小幅》诗:“我闻《輞川图》径丈,幽景二十俱臚陈。”2.借指风景幽胜之处。宋苏轼《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诗:“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輞川图》。”高增《君介有武林之游诗以送之》:“分明一幅《輞川图》,便倩王维画得无。”【倒冠落佩】冠落佩”。1.指弃官归隐。冠、珮是官员正服的打扮。唐杜牧《晚晴赋》:“若予者则为何如?倒冠落珮兮,与世阔疎。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宋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駡。”2.指隐者装束。《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陆处士遂离席而陈诗曰:‘……鼓瑟吹笙传盛事,倒冠落珮预华筵。’”见“倒冠落珮”。【放浪形骸】指言行放纵,不拘形迹。《晋书·王羲之传》:“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旧唐书·姚崇传》:“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茅盾《如是我见我闻·“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酒酣耳热的时候,你尽管放浪形骸。”…展开【辋川图】1.唐诗人王维绘的名画。绘辋川别业二十胜景于其上,故名。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王维﹞画《輞川图》,山谷鬱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尝自题诗云:‘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其自负也如此。秦太虚云:‘余卧病,高符仲擕《輞川图》示予曰:閲此可以癒病。予甚喜,恍然若与摩詰入輞川,数日而疾癒。’”宋苏轼《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词:“《輞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清赵翼《题王摩诘辋川雪溪小幅》诗:“我闻《輞川图》径丈,幽景二十俱臚陈。”2.借指风景幽胜之处。宋苏轼《李伯时画其弟亮工<旧隐宅图>》诗:“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輞川图》。”高增《君介有武林之游诗以送之》:“分明一幅《輞川图》,便倩王维画得无。”【倒冠落佩】冠落佩”。1.指弃官归隐。冠、珮是官员正服的打扮。唐杜牧《晚晴赋》:“若予者则为何如?倒冠落珮兮,与世阔疎。敖敖休休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宋苏轼《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駡。”2.指隐者装束。《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陆处士遂离席而陈诗曰:‘……鼓瑟吹笙传盛事,倒冠落珮预华筵。’”见“倒冠落珮”。【放浪形骸】指言行放纵,不拘形迹。《晋书·王羲之传》:“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旧唐书·姚崇传》:“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茅盾《如是我见我闻·“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酒酣耳热的时候,你尽管放浪形骸。”折叠水调歌头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所写的《赤壁怀古》中的一部分,它描述了诗人自由自在地漫游山水间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放浪形骸、不顾世俗约束的心…展开这首诗是苏轼所写的《赤壁怀古》中的一部分,它描述了诗人自由自在地漫游山水间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他放浪形骸、不顾世俗约束的心境。 诗中所说的"倒冠落佩"是指摒弃权位和荣誉。"鹓鹭"是一种水鸟,表示诗人随意自在地度过时光。"矫首汉庭疏"则表现出诗人对朝廷政治的漠视态度。 诗中描绘了夏日里吃到的美食,以及居住环境的清雅恬静。最后,诗人在西湖畔醉卧,与友人闲谈天下大事,品味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感慨人生百态。 整首诗富于自我陶醉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反映了苏轼豁达洒脱的性格特点。折叠 -
张元干
元干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名动,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读书处。十四五岁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人称之“敏悟”。…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25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