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拂春山

出自宋朝刘清夫的《金菊对芙蓉(沙邑宰绾琴妓,用旧韵戏之)
浅拂春山,慢横秋水,玉纤间理丝桐。
按清冷繁露,淡伫悲风。
素弦瑶轸调新韵,颤翠翘、金簇芙蓉。
叠蠲重锁,轻挑慢摘,特地情浓。
泛商刻羽无穷。
似和鸣鸾凤,律应雌雄。
问高山流水,此意谁同。
个中只许知音听,有茂陵、车马雍容。
画帘人静,琴心三叠,时倒金钟。
金菊对芙蓉(沙邑宰绾琴妓,用旧韵戏之)拼音解读
qiǎn chūn shān
màn héng qiū shuǐ
xiān jiān tóng
àn qīng lěng fán
dàn zhù bēi fēng
xián yáo zhěn diào xīn yùn
chàn cuì qiào jīn róng
dié juān zhòng suǒ
qīng tiāo màn zhāi
qíng nóng
fàn shāng qióng
míng luán fèng
yīng xióng
wèn gāo shān liú shuǐ
shuí tóng
zhōng zhī zhī yīn tīng
yǒu mào líng chē yōng róng
huà lián rén jìng
qín xīn sān dié
shí dǎo jīn zh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自然风景,有春山和秋水,还有桐树的细丝。作者通过清冷的露水、悲凉的风景,表达了他内心淡泊寂静的情感。同时,乐器素弦清脆的声音,与花团锦簇的美景相映成趣。此外,作者也反复使用琴、钟等乐器来强调节奏和韵律,表现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最后,作者通过提问“高山流水”,来探讨诗歌中所表现的意思究竟是谁能理解,只有知音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情感,而像茂陵之类的名士则象征着高雅文化的精英。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与自然的热爱和对想通达其内涵的人的期望。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金菊对芙蓉(沙邑宰绾琴妓,用旧韵戏之)注释

【高山流水】1.《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典高妙。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絃膝上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2.琴曲名。内容即据《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谱写。原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曲,至宋时又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一说《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始分为二。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3.词牌名。《词谱》卷三五:“调见《梦窗词》,吴文英自度曲,赠丁基仲妾作也。妾善琴,故以《高山流水》为调名。”…展开
【高山流水】1.《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典高妙。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絃膝上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2.琴曲名。内容即据《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谱写。原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曲,至宋时又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一说《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始分为二。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3.词牌名。《词谱》卷三五:“调见《梦窗词》,吴文英自度曲,赠丁基仲妾作也。妾善琴,故以《高山流水》为调名。”折叠

金菊对芙蓉(沙邑宰绾琴妓,用旧韵戏之)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自然风景,有春山和秋水,还有桐树的细丝。作者通过清冷的露水、悲凉的风景,表达了他内心淡泊寂静的情感。同时…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自然风景,有春山和秋水,还有桐树的细丝。作者通过清冷的露水、悲凉的风景,表达了他内心淡泊寂静的情感。同时,乐器素弦清脆的声音,与花团锦簇的美景相映成趣。此外,作者也反复使用琴、钟等乐器来强调节奏和韵律,表现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最后,作者通过提问“高山流水”,来探讨诗歌中所表现的意思究竟是谁能理解,只有知音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情感,而像茂陵之类的名士则象征着高雅文化的精英。整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与自然的热爱和对想通达其内涵的人的期望。折叠

作者介绍

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24945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