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锦屋瑶筝

出自宋朝仇远的《摸鱼儿(答二隐)
爱青山、去红尘远,清清谁似巢许。
白云窗冷灯花小,夜静对床听雨。
愁不语。
念锦屋瑶筝,却伴闲云住。
莲心尚苦。
谩自折兰苕,答书蕉叶,都是断肠句。
鸥沙外,还笑失群鸳鹭。
凄凉烟水深处。
碧笺空寄江南弄,鸦墨乱无行数。
梅半树。
怅未识、佳人日暮情谁与。
何时辇路。
共系柳游鞯,印苔金屐,湖曲步春去。
摸鱼儿(答二隐)拼音解读
ài qīng shān hóng chén yuǎn
qīng qīng shuí cháo
bái yún chuāng lěng dēng huā xiǎo
jìng duì chuáng tīng
chóu
niàn jǐn yáo zhēng
què bàn xián yún zhù
lián xīn shàng
màn shé lán tiáo
shū jiāo
dōu shì duàn cháng
ōu shā wài
hái xiào shī qún yuān
liáng yān shuǐ shēn chù
jiān kōng jiāng nán nòng
luàn háng shù
méi bàn shù
chàng wèi shí jiā rén qíng shuí
shí niǎn
gòng liǔ yóu jiān
yìn tái jīn
chū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红尘的远离。他喜欢青山,但不喜欢尘世间的浮躁喧嚣,他渴望清净的生活。在夜晚,他独自一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感叹自己的孤独。他思念锦屋中所拥有的瑶筝之乐,但现实却是悲苦的,他自责自己像断肠的兰苕一样自暴自弃,也无法回答书信之类的事情。他意犹未尽地谈到鹭鸟失去了伙伴,而他自己也在深深的烟水之中感到了自己的凄凉。他想写下文字寄托自己的情感,但他发现墨汁已经干涸,梅花树也只剩下一半,他感到非常沮丧,茫然不知何时能与心爱的佳人相聚。最后,他希望能够共同游览柳林,留下印记,享受春天的美好。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摸鱼儿(答二隐)注释

【江南弄】乐府《清商曲》名。南朝梁天监十一年,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即《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皆轻艳绮靡。又南朝梁沉约作《赵瑟曲》、《秦筝曲》、《阳春曲》、《朝云曲》四曲,亦称《江南弄》。两者格调、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说明《江南弄》一调已成定格。有人认为是唐、五代词的雏形。唐陆龟蒙《乐府杂咏·双吹管》:“高楼微月夜,吹出《江南弄》。”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江南弄》。…展开
【江南弄】乐府《清商曲》名。南朝梁天监十一年,梁武帝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即《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皆轻艳绮靡。又南朝梁沉约作《赵瑟曲》、《秦筝曲》、《阳春曲》、《朝云曲》四曲,亦称《江南弄》。两者格调、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说明《江南弄》一调已成定格。有人认为是唐、五代词的雏形。唐陆龟蒙《乐府杂咏·双吹管》:“高楼微月夜,吹出《江南弄》。”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江南弄》。折叠

摸鱼儿(答二隐)诗意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红尘的远离。他喜欢青山,但不喜欢尘世间的浮躁喧嚣,他渴望清净的生活。在夜晚,他独自一人坐在…展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红尘的远离。他喜欢青山,但不喜欢尘世间的浮躁喧嚣,他渴望清净的生活。在夜晚,他独自一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感叹自己的孤独。他思念锦屋中所拥有的瑶筝之乐,但现实却是悲苦的,他自责自己像断肠的兰苕一样自暴自弃,也无法回答书信之类的事情。他意犹未尽地谈到鹭鸟失去了伙伴,而他自己也在深深的烟水之中感到了自己的凄凉。他想写下文字寄托自己的情感,但他发现墨汁已经干涸,梅花树也只剩下一半,他感到非常沮丧,茫然不知何时能与心爱的佳人相聚。最后,他希望能够共同游览柳林,留下印记,享受春天的美好。折叠

作者介绍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字仁近,一字仁父,号山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咸淳间与白挺同以诗名,人谓之仇白。张雨、张翥、莫维贤皆出其门。宋亡后,《乐府补题》及月泉吟社皆有其诗词。大德九年(1305),为溧阳州学教授。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四《送仇仁近溧阳教序》曰:「吾友山村居士仇君远仁近,受溧阳州教,年五十八矣。」寻以杭州知事致仕,自号近村,又号山村民。延祐七年(1320)张…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227204.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