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不材间过此生

出自宋朝辛弃疾的《鹧鸪天(博山寺作)
不向长安路上行。
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博山寺作)拼音解读
xiàng zhǎng ān shàng háng
què jiāo shān yàn féng yíng
wèi wèi chù qiú
cái cái jiān guò shēng
níng zuò
qīng
rén jiān zǒu biàn què guī gēng
sōng zhú zhēn péng yǒu
shān niǎo shān huā hǎo xiō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的态度和理念。他不想走上权力之路,也不喜欢沉浸于世俗的场合中,因为那里过分注重表面的礼节和虚伪的应酬,让人感到疲倦和厌恶。相反,他想去山寺里寻求安静和内心的平衡,享受自然的美好和心灵的愉悦。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个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思考。同时,他也不希望成为权贵和高官显要,而更愿意做一个平凡的人,回归到田野和乡村中,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一棵松树和一株竹子,比起那些虚华的礼品和奖励,更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友谊和快乐。山鸟山花也成了他最亲近的弟兄和伴侣,他们一起分享着生命的美好和价值。整首诗的语言简单明了,情感真挚自然,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哲学。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鹧鸪天(博山寺作)诗意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的态度和理念。他不想走上权力之路,也不喜欢沉浸于世俗的场合中,因为那里过分注…展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由、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的态度和理念。他不想走上权力之路,也不喜欢沉浸于世俗的场合中,因为那里过分注重表面的礼节和虚伪的应酬,让人感到疲倦和厌恶。相反,他想去山寺里寻求安静和内心的平衡,享受自然的美好和心灵的愉悦。对于他来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个人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思考。同时,他也不希望成为权贵和高官显要,而更愿意做一个平凡的人,回归到田野和乡村中,享受简单而真实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一棵松树和一株竹子,比起那些虚华的礼品和奖励,更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友谊和快乐。山鸟山花也成了他最亲近的弟兄和伴侣,他们一起分享着生命的美好和价值。整首诗的语言简单明了,情感真挚自然,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哲学。折叠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22021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