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虎恒窥其藩

出自明朝刘基的《若石之死
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惫,墙坏而不葺。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若石之死拼音解读
ruò shí míng shān zhī yīn
yǒu héng kuī fān
ruò shí shuài jiā rén zhòu jǐng chū ér yīn zhēng
ér huī
zhù qiáng jué kǎn shǒu
suì néng yǒu huò
ruò shí
wéi zhě
shì chí bèi
qiáng huài ér
yǒu chū wén niú yáng shǐ zhī shēng ér shí yān
ruò shí zhī wéi chū
chì zhī zǒu
chū rén ér zhǎo zhī
rén yuē ruò shí zhī ér zhī èr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惫,墙坏而不葺。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若石隐居在冥山的山北,有老虎经常蹲在他的篱笆外窥视。若石率领他的家人日夜警惕。日出的时候敲响金属,日落的时候就点起篝火,筑墙、挖坑来防守。一年结束了,老虎不能有所捕获。 一天老虎死了,若石很开心,自己认为老虎死了就没有对自己形成危害的动物了。从此,他放松了警惕和防备,墙坏了不补,篱笆坏了也不修。忽然有一天,有一只貙听到他家的牛羊猪的声音就进去并吃它们。若石不知道它是貙, 赶它走,但貙并不离开;貙像人一样站立起来用爪子抓死了他。有人说:若石只知道其中一个而不知道另一个,他死了也活该。

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若石帅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惫,墙坏而不葺。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阴:山的北面。恒:常常,经常。窥:窥视,偷看。藩:篱笆。帅:同“率”,率领。警:警惕。卒:终,完毕,结束。岁:年 。毒:危害。弛:放松,放下 。葺:修补。无何:不久。貙:一种体小凶猛的野兽。豕:猪。斥:呵斥。走:跑。以:用 。人立:像人一样站立。但:只。宜:应该,应当。备:防备。殷钲:敲响金属。举辉:点起篝火。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若石居住在冥山之阴,一直受到老虎的威胁。若石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筑墙、挖坑等方式以保护自己和家人,最终成功地避免了老虎的攻击。 然而,在老虎死后,若石松懈了警惕心,没有及时修补被毁坏的围墙,这使得另一个凶猛的貙进入他的领地,并且对他的家畜进行了掠夺。若石没有认清貙的危险性,甚至试图将其赶走,结果却被貙所杀。作者通过揭示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来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已经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松懈,否则可能会陷入更大的危险。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若石之死诗意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若石居住在冥山之阴,一直受到老虎的威胁。若石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筑墙、挖坑等方式以保护自己和家…展开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若石居住在冥山之阴,一直受到老虎的威胁。若石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筑墙、挖坑等方式以保护自己和家人,最终成功地避免了老虎的攻击。 然而,在老虎死后,若石松懈了警惕心,没有及时修补被毁坏的围墙,这使得另一个凶猛的貙进入他的领地,并且对他的家畜进行了掠夺。若石没有认清貙的危险性,甚至试图将其赶走,结果却被貙所杀。作者通过揭示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来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已经解决了一个问题而松懈,否则可能会陷入更大的危险。折叠

作者介绍

刘基 刘基 刘基(1311~1375)中国明初大臣,文学家。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 。他上书陈述时务18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18367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