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其义

出自宋朝朱熹的《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好学拼音解读
wēn gōng yòu shí
huàn wèn ruò rén
qún jiǎng
zhòng xiōng chéng sòng
yóu
xià wéi jué biān
dài néng bèi sòng nǎi zhǐ
yòng duō zhě shōu gōng yuǎn
suǒ jīng sòng
nǎi zhōng shēn wàng
wēn gōng cháng yán shū chéng sòng
huò zài shàng
huò zhōng qǐn shí
yǒng wén
suǒ duō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 “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患:担忧,忧虑。 不若:比不上。众:众多。既:已经。迨:到;等到。倍诵:“倍”通“背”,背诵。乃:于是,就。尝:曾经。或:有时。咏:吟咏。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绝编: 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终夜:半夜。

这首诗词讲述了司马温公在幼年时,患有记忆力不如常人的问题。他通过与兄弟们一起学习诵读经书,但是独自下帷绝编,并反复诵读,才能掌握知识点。他也认为,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书不可不成诵”,即诵读书籍十分重要,可以在任何时间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诵读,并思考其中的文义,以获得更多的收获。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反复的诵读,才能真正地领会书中的精华,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司马光好学诗意赏析

这首诗词讲述了司马温公在幼年时,患有记忆力不如常人的问题。他通过与兄弟们一起学习诵读经书,但是独自下帷绝编,并反复诵读,…展开
这首诗词讲述了司马温公在幼年时,患有记忆力不如常人的问题。他通过与兄弟们一起学习诵读经书,但是独自下帷绝编,并反复诵读,才能掌握知识点。他也认为,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书不可不成诵”,即诵读书籍十分重要,可以在任何时间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诵读,并思考其中的文义,以获得更多的收获。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反复的诵读,才能真正地领会书中的精华,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折叠

作者介绍

朱熹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173411.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