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故了群动
出自宋朝苏轼的《送参寥师》-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剑头唯一吷(xuè),焦谷无新颖。
吷血: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剑首,指剑环头的小孔。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颖:子粒的芒壳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xiè),出语便清警。
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píng)。
退之:韩愈,字退之。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tú)人,视身如丘井。
浮屠人:出家人。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诗语: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请:领受,明确接受。 -
此诗取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之旨,反其意而论诗,最后落实到“诗法不相妨”上,表达了苏轼对禅与诗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说来,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区别甚大。但在艺术实践中,诗人以及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所以宋人李之仪在其《姑溪居士前集》卷二十九《与李去言》中说: “说禅作诗,本无差别。”固然,要把二者的“本无差别”处说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仍有线索可寻。比如,禅与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固然是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诗歌亦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驱遣万象以就我。所以南宋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另外,如禅思和诗思的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部分追求“直寻”的作品当是例外)的非逻辑性,都颇能相通。宋代禅学大兴,风行于士大夫之中,因而“学诗浑似学参禅”一类的话头,成为一时风气,而从时间上看,苏轼这首诗可谓得风气之先,对后来严羽诸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不无影响。
- 背诵
-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15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