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华林园戒诗
- 庸夫耽世光,俗士重虚名。三空既难了,八风恒易倾。
伊余久齐物,本自一枯荣。弱龄爱箕颍,由来重伯成。
非为乐肥遁,特是厌逢迎。执圭守藩国,主器作元贞。
昔日书银字,久自恧宗英。斯焉佩金玺,何由广德声。
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兹言信非矫,丹心良可明。
舟航奉睿训,接引降皇情。心灯朗暗室,牢舟出爱瀛。
是节高秋晚,泬寥天气清。郊门光景丽,祈年云雾生。
红蕖间青琐,紫露湿丹楹。叶疏行径出,泉溜远山鸣。
绿衿依浦戍,绛颡拂林征。庶蒙八解益,方使六尘轻。
脱闻时可去,非吝舍重城。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态度和追求的描述。他认为庸夫只顾享受世间繁华而不思进取,俗士则只重视名利虚荣,都难以达到真正的空灵自在;同时八种世俗的风气易令人沉溺堕落。他自幼就倾心于齐物,明白一切皆是转瞬即逝的枯荣,因此爱好箕颍之地的平淡宁静,崇尚伯成之道的正直高洁。他并不是出于享乐才与世隔绝,而是觉得应该抛弃虚伪和权谋,坚持守卫家国,发挥自己的才智,去追求真正的元贞(指永恒的道德价值)。他过去曾经写了银字书,但后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反而感到惭愧。现在他所珍视的是内心的纯粹和坚定,不需要外界的广泛认可和声望。他相信只要怀有真实的信念和真心的德行,就能驾驭睿智之舟,引领皇位下的子民走向光明,同时也能在黑暗中照亮自己的心灵。他写下这首诗是在一个高秋晚上,在郊外祈福于自然和宇宙的神秘力量,感受到了天地洪荒之气的清新和兴盛。红蕖花间青苔石板上滴着紫色露珠,远处山峰上回荡着清澈流动的泉水声。他自称是一名身着绿衿、披挂银甲、戍守城池的官员,拥有绛颡(即头盔)和长枪,不断地征战和守卫。但他并不因此而沉醉于功名利禄,相反,他希望通过吸取八种解脱之道的精华,使自己的六尘(指人类感官的六种对象:色、声、香、味、触、法)更加纯净和轻盈。他同样认为,放弃世俗欲望,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尘世的重要事物,比如重要的家园、亲情和友情等,只有在适当的时候以正确的态度去体验和享受它们,方能真正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去。
- 背诵
-
蒙华林园戒诗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态度和追求的描述。他认为庸夫只顾享受世间繁华而不思进取,俗士则只重视名利虚荣,都难以达到真正的空…展开这首诗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态度和追求的描述。他认为庸夫只顾享受世间繁华而不思进取,俗士则只重视名利虚荣,都难以达到真正的空灵自在;同时八种世俗的风气易令人沉溺堕落。他自幼就倾心于齐物,明白一切皆是转瞬即逝的枯荣,因此爱好箕颍之地的平淡宁静,崇尚伯成之道的正直高洁。他并不是出于享乐才与世隔绝,而是觉得应该抛弃虚伪和权谋,坚持守卫家国,发挥自己的才智,去追求真正的元贞(指永恒的道德价值)。他过去曾经写了银字书,但后来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反而感到惭愧。现在他所珍视的是内心的纯粹和坚定,不需要外界的广泛认可和声望。他相信只要怀有真实的信念和真心的德行,就能驾驭睿智之舟,引领皇位下的子民走向光明,同时也能在黑暗中照亮自己的心灵。他写下这首诗是在一个高秋晚上,在郊外祈福于自然和宇宙的神秘力量,感受到了天地洪荒之气的清新和兴盛。红蕖花间青苔石板上滴着紫色露珠,远处山峰上回荡着清澈流动的泉水声。他自称是一名身着绿衿、披挂银甲、戍守城池的官员,拥有绛颡(即头盔)和长枪,不断地征战和守卫。但他并不因此而沉醉于功名利禄,相反,他希望通过吸取八种解脱之道的精华,使自己的六尘(指人类感官的六种对象:色、声、香、味、触、法)更加纯净和轻盈。他同样认为,放弃世俗欲望,并不意味着要舍弃尘世的重要事物,比如重要的家园、亲情和友情等,只有在适当的时候以正确的态度去体验和享受它们,方能真正从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去。折叠 -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蒙华林园戒诗原文,蒙华林园戒诗翻译,蒙华林园戒诗赏析,蒙华林园戒诗阅读答案,出自萧纲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811629.html
诗词类别
萧纲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