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罗汉颂
- 人言怖魔像,非金亦非铁。
若作世金铁,开士亦不现。
禅坐应念往,一钵千家供。
顺佛遗敕故,不宣示神通。
有为中无为,火聚开莲花。
无为中有为,甘露破诸熟。
魔子目怖畏,我无怖畏想。
或欲坯熔之,为己富贵梯。
赖世主慈观,虎兕失爪角。
或得野狐书,有字不可读。
狐涎著其心,字义皆炳然。
却来观六经,全是颠倒想。
今世青云士,慎莫作此解。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意味深长,充满了禅宗哲学的思想。它提到了魔像,金铁和禅坐等概念,表达了以下几个意义: - 无常性:人说虽然怕鬼神,但实际上鬼神都是无常的存在,不是真正能够让人害怕的东西。金铁也一样,尽管它们在世间被视为珍贵之物,但它们最终也会磨损、生锈或者腐朽。因此,这些东西并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保障和安全感。 - 禅修法门:禅修可以帮助我们超越有形的金铁,解决内心的恐惧和焦虑。通过静坐冥想,我们可以找到内心平静,看清自己的本质。钵的形象则代表佛教中供养功德的方式。 - 不执着:这里提到“顺佛遗敕故”,强调应该跟随佛陀的遗训,并抛却对于神通的追求。表明要以平常心看待各种现象,不要被所谓的神通所迷惑和干扰。 - 无为而治:无为中有为,是禅宗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通过“火聚开莲花”和“甘露破诸熟”这两句话,阐述了用无为的方法来达到成就的境界。 - 不迷信:提到“或欲坯熔之,为己富贵梯”,强调禅修的目的不在于获取金钱和地位,更不能把禅学当做攀比和显摆的工具,否则会导致错乱和迷失。最后提醒人们谨慎对待各种解释和观点,以免误入歧途。
- 背诵
-
铁罗汉颂诗意赏析
这首诗意味深长,充满了禅宗哲学的思想。它提到了魔像,金铁和禅坐等概念,表达了以下几个意义: - 无常性:人说虽然怕鬼神…展开这首诗意味深长,充满了禅宗哲学的思想。它提到了魔像,金铁和禅坐等概念,表达了以下几个意义: - 无常性:人说虽然怕鬼神,但实际上鬼神都是无常的存在,不是真正能够让人害怕的东西。金铁也一样,尽管它们在世间被视为珍贵之物,但它们最终也会磨损、生锈或者腐朽。因此,这些东西并不能带给人们真正的保障和安全感。 - 禅修法门:禅修可以帮助我们超越有形的金铁,解决内心的恐惧和焦虑。通过静坐冥想,我们可以找到内心平静,看清自己的本质。钵的形象则代表佛教中供养功德的方式。 - 不执着:这里提到“顺佛遗敕故”,强调应该跟随佛陀的遗训,并抛却对于神通的追求。表明要以平常心看待各种现象,不要被所谓的神通所迷惑和干扰。 - 无为而治:无为中有为,是禅宗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通过“火聚开莲花”和“甘露破诸熟”这两句话,阐述了用无为的方法来达到成就的境界。 - 不迷信:提到“或欲坯熔之,为己富贵梯”,强调禅修的目的不在于获取金钱和地位,更不能把禅学当做攀比和显摆的工具,否则会导致错乱和迷失。最后提醒人们谨慎对待各种解释和观点,以免误入歧途。折叠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铁罗汉颂原文,铁罗汉颂翻译,铁罗汉颂赏析,铁罗汉颂阅读答案,出自黄庭坚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94181.html
诗词类别
黄庭坚的诗词
- 《再和元礼春怀十首 其六》
- 《减字木兰花 其八》
- 《乙未移舟出口》
-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 其二》
-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 《再次韵奉答子由》
- 《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奉谒》
- 《木兰花令(次前韵再呈功甫)》
- 《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 其六》
- 《双涧寺二首 其二》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