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中吟
- 万方文物洽尧雍,若论声明极洛中。地自水南连洛北,治从真庙到神宗。
总将六合清明气,散作三川礼让风。道统有传程邵在,勋名无比富文崇。
棚车载酒都人赏,名教传家习俗同。花木四时春不老,耕桑弥野岁长丰。
三千步障家虽侈,十二行窝乐最融。春酒泛香沽翠幕,夜花和露买筠笼。
小车高阁期真侣,魏紫姚黄擅化工。爱育总归君父圣,论思不出庙堂公。
荆舒变法无期月,社稷垂亡到一空。读罢适然清兴远,一帘花影晓光红。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描写洛阳城的优美景色、文化底蕴和人情风貌。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而这首诗以此为背景,用诗人的笔触来赞美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壮美。 首先,诗人描绘了洛阳城中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帝王们的祭坛和神庙等等。接着,他描述了洛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它位于水北连洛南,并且从真庙到神宗皆治所在。 其次,诗人说到了洛阳的礼让风俗,六合清明的气息散布在三川之间,这种文化传承下来,被程邵等人所重视,成为洛阳历史悠久的精神支撑。同时,他也称赞洛阳的名教传家和习俗相同。 接着,诗人对洛阳的四季花木生长、农业丰收等自然生态状况进行了赞美,这种丰富的生态环境也见证了洛阳的繁荣。 最后,诗人谈到了洛阳的黄金时期逐渐没落,同时提及了荆轲改法的历史事件。读完这首诗,人们不禁会感到恍如隔世,想象那些远古的年代和文化遗产,以及那个曾经辉煌而今却日薄西山的城市。
- 背诵
-
洛中吟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洛阳城的优美景色、文化底蕴和人情风貌。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而这首诗以此为背景,用诗人的笔触来赞美这…展开这首诗是描写洛阳城的优美景色、文化底蕴和人情风貌。洛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之一,而这首诗以此为背景,用诗人的笔触来赞美这座城市的繁华和壮美。 首先,诗人描绘了洛阳城中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包括帝王们的祭坛和神庙等等。接着,他描述了洛阳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它位于水北连洛南,并且从真庙到神宗皆治所在。 其次,诗人说到了洛阳的礼让风俗,六合清明的气息散布在三川之间,这种文化传承下来,被程邵等人所重视,成为洛阳历史悠久的精神支撑。同时,他也称赞洛阳的名教传家和习俗相同。 接着,诗人对洛阳的四季花木生长、农业丰收等自然生态状况进行了赞美,这种丰富的生态环境也见证了洛阳的繁荣。 最后,诗人谈到了洛阳的黄金时期逐渐没落,同时提及了荆轲改法的历史事件。读完这首诗,人们不禁会感到恍如隔世,想象那些远古的年代和文化遗产,以及那个曾经辉煌而今却日薄西山的城市。折叠 -
王恽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汲县(今河南卫辉市)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成为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铁木真三代的谏臣。…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洛中吟原文,洛中吟翻译,洛中吟赏析,洛中吟阅读答案,出自王恽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51019.html
诗词类别
王恽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