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

作者:高适      朝代:唐朝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原文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拼音解读
cháo jǐng píng chuān
chuān zhǎng chuí liǔ
yáo kàn wèi gōng
qián shān hòu
shí
qún xióng jiǎo bēn zǒu
rén diàn mài
fēng chén shǒu
chuán áo cāng
yōng bīng tún luò kǒu
lián yíng bǎi wàn
liù yǒu
fāng xiàng zhōng jiān
luàn suí jiāng jiǎ shǒu
zhēng nán shì
jiāo zhàn néng jiǔ
ruò shǐ 使 xué xiāo cáo
gōng míng dāng xiǔ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平川地区欣赏朝阳美景的场景。景色中有一条长长的河流,两岸垂柳依依,还有一个古墓,突兀地矗立在前山后面。 作者回忆起唐朝大业年间的战争时期,那时各个群雄角逐权力,伊人(指隋朝将领杨素之女)一马当先,独立风尘,传递着各方势力之间的消息。 诗中提到了敖仓事件(敖包山之战),隋炀帝派兵镇压东突厥叛乱,但是却遭到了官员方士仪、项王李密、窦建德等人的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拥兵屯在洛阳口(即洛口),规模达到了一百万人,形成了庞大的军营。 最终,隋朝不敌内忧外患,导致隋朝灭亡。作者认为如果像萧瑀、曹操那样勤学苦练,立下不朽功名,则能避免上述灾难。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平川地区欣赏朝阳美景的场景。景色中有一条长长的河流,两岸垂柳依依,还有一个古墓,突兀地矗立在前山后面。…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平川地区欣赏朝阳美景的场景。景色中有一条长长的河流,两岸垂柳依依,还有一个古墓,突兀地矗立在前山后面。 作者回忆起唐朝大业年间的战争时期,那时各个群雄角逐权力,伊人(指隋朝将领杨素之女)一马当先,独立风尘,传递着各方势力之间的消息。 诗中提到了敖仓事件(敖包山之战),隋炀帝派兵镇压东突厥叛乱,但是却遭到了官员方士仪、项王李密、窦建德等人的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拥兵屯在洛阳口(即洛口),规模达到了一百万人,形成了庞大的军营。 最终,隋朝不敌内忧外患,导致隋朝灭亡。作者认为如果像萧瑀、曹操那样勤学苦练,立下不朽功名,则能避免上述灾难。折叠

作者介绍

高适 高适 高适(702?─765),唐朝著名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详情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原文,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翻译,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赏析,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阅读答案,出自高适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37738.html

诗词类别

高适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