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
-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
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
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
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
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平川地区欣赏朝阳美景的场景。景色中有一条长长的河流,两岸垂柳依依,还有一个古墓,突兀地矗立在前山后面。 作者回忆起唐朝大业年间的战争时期,那时各个群雄角逐权力,伊人(指隋朝将领杨素之女)一马当先,独立风尘,传递着各方势力之间的消息。 诗中提到了敖仓事件(敖包山之战),隋炀帝派兵镇压东突厥叛乱,但是却遭到了官员方士仪、项王李密、窦建德等人的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拥兵屯在洛阳口(即洛口),规模达到了一百万人,形成了庞大的军营。 最终,隋朝不敌内忧外患,导致隋朝灭亡。作者认为如果像萧瑀、曹操那样勤学苦练,立下不朽功名,则能避免上述灾难。
- 背诵
-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平川地区欣赏朝阳美景的场景。景色中有一条长长的河流,两岸垂柳依依,还有一个古墓,突兀地矗立在前山后面。…展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平川地区欣赏朝阳美景的场景。景色中有一条长长的河流,两岸垂柳依依,还有一个古墓,突兀地矗立在前山后面。 作者回忆起唐朝大业年间的战争时期,那时各个群雄角逐权力,伊人(指隋朝将领杨素之女)一马当先,独立风尘,传递着各方势力之间的消息。 诗中提到了敖仓事件(敖包山之战),隋炀帝派兵镇压东突厥叛乱,但是却遭到了官员方士仪、项王李密、窦建德等人的反对,他们联合起来拥兵屯在洛阳口(即洛口),规模达到了一百万人,形成了庞大的军营。 最终,隋朝不敌内忧外患,导致隋朝灭亡。作者认为如果像萧瑀、曹操那样勤学苦练,立下不朽功名,则能避免上述灾难。折叠 -
高适
高适(702?─765),唐朝著名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幼年家贫。二十岁后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客居梁、宋等地,过着「求丐自给」的流浪、渔樵、耕作生活。自称「一生徒羡鱼(希望作官),四十犹聚萤(刻苦攻读)」。天宝三年(744)秋,与李白、杜甫相会,共同饮酒赋诗,以抒襟抱。天宝八年(749),由宋州刺史张九皋…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原文,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翻译,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赏析,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其十二阅读答案,出自高适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37738.html
诗词类别
高适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