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徐秀才斯远并呈庄贤良器之

作者:陆游      朝代:宋朝
寄徐秀才斯远并呈庄贤良器之原文
徐子作别十年余,无人可寄一纸书;闲门美睡畏剥啄,自怪一念常关渠。
西风萧萧吹槁叶,秋光正满蜗牛庐,读书易倦出无友,抚几惝恍空愁予。
蜀庄之孙住南郭,亦复迹远非情疏。
何时同载过老子,共饭赤米羹青蔬?
寄徐秀才斯远并呈庄贤良器之拼音解读
zuò bié shí nián
rén zhǐ shū
xián mén měi shuì wèi bāo zhuó
guài niàn cháng guān
西 fēng xiāo xiāo chuī gǎo
qiū guāng zhèng mǎn niú
shū juàn chū yǒu
chǎng huǎng kōng chóu
shǔ zhuāng zhī sūn zhù nán guō
yuǎn fēi qíng shū
shí tóng zǎi guò lǎo
gòng fàn chì gēng qīng sh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徐子与友人分别十年后,无法联系彼此的寂寞感受。徐子常常感到孤独和无聊,没有朋友可以一起交流读书、思考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秋天的下午,他坐在自己的屋子里,闲暇无事,却害怕鸟儿啄食他的庭院,因为他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他愁眉苦脸地读书,但因为缺乏伙伴的陪伴而变得容易疲倦和无趣。 最后,他向另一个诗人蜀庄之孙发出邀请,希望能和他一起分享青蔬和米粥,在老子的故乡一起度过美好时光。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寄徐秀才斯远并呈庄贤良器之注释

【蜗牛庐】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先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高祖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苍鹰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宋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鲁迅《<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蜗庐”。唐钱起《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诗:“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宋陆游《数日不出门偶赋》诗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清黄景仁《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展开
【蜗牛庐】牛的简易庐舍。亦泛指简陋的房屋。常用以谦称自己的居处。《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尺牘之迹,动见模楷焉”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先等作圜舍,形如蜗牛蔽,故谓之蜗牛庐。”《北齐书·蔡儁传》:“高祖客其舍,初居处於蜗牛庐中,苍鹰母数见庐上赤气属天。”宋黄庭坚《次韵文潜同游王舍人园》:“初开蜗牛庐,中置师子牀。”鲁迅《<二心集>序言》:“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亦省作“蜗庐”。唐钱起《玉山东溪题李叟屋壁》诗:“野老採薇暇,蜗庐招客幽。”宋陆游《数日不出门偶赋》诗之三:“湖上蜗庐仅自容,寸怀无奈百忧攻。”清黄景仁《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折叠

寄徐秀才斯远并呈庄贤良器之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徐子与友人分别十年后,无法联系彼此的寂寞感受。徐子常常感到孤独和无聊,没有朋友可以一起交流读书、思考和生活中…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徐子与友人分别十年后,无法联系彼此的寂寞感受。徐子常常感到孤独和无聊,没有朋友可以一起交流读书、思考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秋天的下午,他坐在自己的屋子里,闲暇无事,却害怕鸟儿啄食他的庭院,因为他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他愁眉苦脸地读书,但因为缺乏伙伴的陪伴而变得容易疲倦和无趣。 最后,他向另一个诗人蜀庄之孙发出邀请,希望能和他一起分享青蔬和米粥,在老子的故乡一起度过美好时光。折叠

作者介绍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详情

寄徐秀才斯远并呈庄贤良器之原文,寄徐秀才斯远并呈庄贤良器之翻译,寄徐秀才斯远并呈庄贤良器之赏析,寄徐秀才斯远并呈庄贤良器之阅读答案,出自陆游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28323.html

诗词类别

陆游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