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
- 火数四百炎灵销,谁其代者当涂高。
穷奸极酷不易取,始知文章基扃牢。
坐挥长喙啄天下,豪杰竞起如蝟毛。
董吕傕汜相继死。
绍术权备争咆咻。
力强者胜怯者败,岂较才德为功劳。
然犹到手不敢取,而使螟蝗生蝮蜪。
子丕当初不自耻,敢谓舜禹传之尧。
得之此以失亦此,谁知三马食一槽。
当其盛时争意气,叱咤雷雹生风飚。
干戈战罢数功阀,周蔑方召尧无皋。
英雄致酒奉高会,巍然铜雀高迢迢。
圆歌宛转激清徵,妙舞左右回纤腰。
一朝西陵看拱木,寂寞繐帐空萧萧。
当时凄凉已可叹,而况後世悲前朝。
高台已倾渐平地,此瓦一坠埋蓬蒿。
苔文半灭荒土蚀,战血曾经野火烧。
败皮弊网各有用,谁使镌鑱成凸凹。
景山笔力若牛弩,句遒语老能挥毫。
嗟予夺得何所用,簿领朱墨徒纷淆。
走官南北未尝舍,缇袭三四勤缄包。
有时属思欲飞洒,意绪轧轧难抽缲。
舟行屡备水神夺,往往冥晦遭风涛。
质顽物久有精怪,常恐变化成灵妖。
名都所至必传玩,爱之不换鲁宝刀。
长歌送我怪且伟,欲报惭愧无琼瑶。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描写历史人物曹操的。作者通过描述曹操的才华、权谋、胆略和奋斗,表现了其残酷的政治生涯以及他的失败和死亡所带来的悲伤和凄凉。 第一句表现曹操火热的心情和野心,但最后却失去了所有。第二句则强调文章的重要性,表明曹操的才能和计谋才是其成功的基础。第三句则描绘了曹操的战功和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乱纷飞的局面。之后几句则描写了曹操的政治生涯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以及他的失败和死亡带来的哀伤和凄凉。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曹操功过得失的思考和感慨,并将其称为怪且伟的人物。
- 背诵
-
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注释
【当涂高】书中的隐语。指三国魏。《后汉书·袁术传》:“﹝术﹞又少见讖书,言‘代汉者当涂高’,自云名字应之。”李贤注:“当涂高者,‘魏’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肃承天命”南朝宋裴松之注::“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讖纬于魏王曰:‘……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於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於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闕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宋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火数四百炎灵销,谁其代者当涂高。”…展开【当涂高】书中的隐语。指三国魏。《后汉书·袁术传》:“﹝术﹞又少见讖书,言‘代汉者当涂高’,自云名字应之。”李贤注:“当涂高者,‘魏’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肃承天命”南朝宋裴松之注::“太史丞许芝条魏代汉见讖纬于魏王曰:‘……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於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於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闕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宋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火数四百炎灵销,谁其代者当涂高。”折叠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历史人物曹操的。作者通过描述曹操的才华、权谋、胆略和奋斗,表现了其残酷的政治生涯以及他的失败和死亡所带来的悲…展开这首诗是描写历史人物曹操的。作者通过描述曹操的才华、权谋、胆略和奋斗,表现了其残酷的政治生涯以及他的失败和死亡所带来的悲伤和凄凉。 第一句表现曹操火热的心情和野心,但最后却失去了所有。第二句则强调文章的重要性,表明曹操的才能和计谋才是其成功的基础。第三句则描绘了曹操的战功和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乱纷飞的局面。之后几句则描写了曹操的政治生涯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以及他的失败和死亡带来的哀伤和凄凉。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曹操功过得失的思考和感慨,并将其称为怪且伟的人物。折叠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在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中,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原文,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翻译,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赏析,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阅读答案,出自欧阳修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20111.html
诗词类别
欧阳修的诗词
- 《夜行船·满眼东风飞絮》
- 《送智蟾上人游天台》
- 《涡河龙潭》
- 《初至颍州西湖种瑞莲黄杨寄淮南转运吕度支发运许主客》
- 《寄题相州荣归堂》
- 《春日词五首》
- 《嵩山十二首·三醉石》
- 《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 《偶书》
- 《送目》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