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蕴忠上人歙砚
- 山僧有砚名龙尾,此石来从歙溪水。
通明直可照发毛,莹滑不容安手指。
案上长疑片月生,匣中自有浮云起。
苍然颜色涵秋波,不学端州夸嫩紫。
溪匠琢为寒瓦形,如从铜雀初飘零。
只仍故状不复改,独有乱点生繁星。
高闲上人妙书札,什袭藏来时一发。
拂开轻雾磨烟煤,挥洒霜毫冰纸滑。
咄嗟此砚何为哉,世上别有润色材。
胡不往焉与徘徊,日濡大笔把诏裁,无久滞此空尘埃。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名为“龙尾”的砚台,山中僧人拥有它,并赞叹它的美妙和珍贵。这块砚台形状像寒瓦,是由歙溪水中的石头琢成的,通明且极其光滑,即使轻轻一点,也不容易被指纹沾污。在案子上放着它时,它看起来像是月亮的碎片,放在匣子里时,砚台下面仿佛飘浮着云彩。 这块砚台色泽苍然,带有秋波的颜色,但与端州产的嫩紫色砚台不同。它的雕刻形状就像从天空飘落的铜雀一样,令人叹为观止。虽然这块砚台已经有了几处斑驳的点,但是它们反而增添了繁星般的美妙。 高闲之人用这块砚台写出了许多妙笔生花的字句,而他们的文稿则被收藏于抽屉中,等待宝贵的时机展现。每当使用这块砚台时,只需轻轻一拂,就会磨出浓郁的墨汁,妙不可言。这块龙尾砚虽然已经有了许多年头,但它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诗人最后提到,我们为什么不花时间去欣赏这样的美好事物呢?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利用砚台写下自己的诏书,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 背诵
-
题蕴忠上人歙砚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名为“龙尾”的砚台,山中僧人拥有它,并赞叹它的美妙和珍贵。这块砚台形状像寒瓦,是由歙溪水中的石头琢成的,…展开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名为“龙尾”的砚台,山中僧人拥有它,并赞叹它的美妙和珍贵。这块砚台形状像寒瓦,是由歙溪水中的石头琢成的,通明且极其光滑,即使轻轻一点,也不容易被指纹沾污。在案子上放着它时,它看起来像是月亮的碎片,放在匣子里时,砚台下面仿佛飘浮着云彩。 这块砚台色泽苍然,带有秋波的颜色,但与端州产的嫩紫色砚台不同。它的雕刻形状就像从天空飘落的铜雀一样,令人叹为观止。虽然这块砚台已经有了几处斑驳的点,但是它们反而增添了繁星般的美妙。 高闲之人用这块砚台写出了许多妙笔生花的字句,而他们的文稿则被收藏于抽屉中,等待宝贵的时机展现。每当使用这块砚台时,只需轻轻一拂,就会磨出浓郁的墨汁,妙不可言。这块龙尾砚虽然已经有了许多年头,但它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模样,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诗人最后提到,我们为什么不花时间去欣赏这样的美好事物呢?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利用砚台写下自己的诏书,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折叠 -
强至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朝强…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题蕴忠上人歙砚原文,题蕴忠上人歙砚翻译,题蕴忠上人歙砚赏析,题蕴忠上人歙砚阅读答案,出自强至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18597.html
诗词类别
强至的诗词
- 《和叔以琴诗见贻因成一篇奉答》
- 《渑池》
- 《留守安抚司徒侍中生辰三首》
- 《次韵公胜晓起对雪》
- 《甲寅二月罢户部勾院移群牧判官待次数月乙卯春复自请罢群牧》
- 《韩魏公生日二首》
- 《宋周士以新蕈为惠并示佳句依韵和答》
- 《二月十二日城西送韩玉汝龙图马上作》
- 《哭王仲密四首》
- 《过潼关》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