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傅钦之
- 钦之谓我曰:诗似多吟,不如少吟。
诗欲少吟,不如不吟。
我谓钦之曰:亦不多吟,亦不少吟。
亦不不吟,亦不必吟。
芝兰在室,不能无臭。
金石振地,不能无声。
恶则哀之,哀而不伤。
善则乐之,乐而不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通过比喻来表达了写诗的态度和方法。 钦之告诉作者,他写的诗可能有点多了,建议少写一些。但是作者认为,不应该只是为了少写而少写。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写出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诗歌,无论是多是少都不重要。最后几句话强调了诗歌的力量和影响,它们可以像芝兰那样散发出香气,也可以像金石那样震撼人心。如果写得好,它会让人欣喜若狂,但不会让人沉迷其中。相反,写得不好的诗歌则会引起悲伤和遗憾。因此,诗人需要谨慎地选择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和方式,并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创作优秀的诗歌。
- 背诵
-
答傅钦之注释
【哀而不伤】谓悲伤而不过分。儒家诗教的重要命题。指诗歌、音乐不失中和之美。《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於和者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亦谓貌似悲哀而实不伤心。《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於和者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王爵与王惠哭做一团,四个妇人也陪出了哀而不伤的眼泪。”【乐而不淫】而不放荡。指有节制,不过分。《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礼义,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汉…展开【哀而不伤】谓悲伤而不过分。儒家诗教的重要命题。指诗歌、音乐不失中和之美。《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於和者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亦谓貌似悲哀而实不伤心。《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晏集解:“孔曰:‘哀不至伤,言其和也。’”朱熹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於和者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王爵与王惠哭做一团,四个妇人也陪出了哀而不伤的眼泪。”【乐而不淫】而不放荡。指有节制,不过分。《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礼义,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虽诗歌,亦教训也。”汉折叠答傅钦之诗意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来表达了写诗的态度和方法。 钦之告诉作者,他写的诗可能有点多了,建议少写一些。但是作者认为,不应该只是为了…展开这首诗通过比喻来表达了写诗的态度和方法。 钦之告诉作者,他写的诗可能有点多了,建议少写一些。但是作者认为,不应该只是为了少写而少写。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写出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诗歌,无论是多是少都不重要。最后几句话强调了诗歌的力量和影响,它们可以像芝兰那样散发出香气,也可以像金石那样震撼人心。如果写得好,它会让人欣喜若狂,但不会让人沉迷其中。相反,写得不好的诗歌则会引起悲伤和遗憾。因此,诗人需要谨慎地选择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和方式,并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创作优秀的诗歌。折叠 -
邵雍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答傅钦之原文,答傅钦之翻译,答傅钦之赏析,答傅钦之阅读答案,出自邵雍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515179.html
诗词类别
邵雍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