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於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

作者:苏轼      朝代:宋朝
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於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原文
一径绕山翠,萦纡去似蛇。
忽惊溪水急,争看洞门呀。
滑磴攀秋蔓,飞桥踏古槎。
三扉迎北吹,一穴向西斜。
叹息烟云老,追思岁月遐。
唐人昔未到,古俗此为家。
洞暖无风雪。
山深富鹿豭。
相逢衣尽草,环坐髻应髽。
灶突依岩黑,樽罍就石洼。
洪荒无传记,想像在羲娲。
此事今安有,遗踪我独嗟。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於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拼音解读
jìng rào shān cuì
yíng shé
jīng shuǐ
zhēng kàn dòng mén ya
huá dèng pān qiū màn
fēi qiáo chá
sān fēi yíng běi chuī
xué xiàng 西 xié
tàn yān yún lǎo
zhuī suì yuè xiá
táng rén wèi dào
wéi jiā
dòng nuǎn fēng xuě
shān shēn 鹿 jiā
xiàng féng jìn cǎo
huán zuò yīng zhuā
zào yán hēi
zūn léi jiù shí
hóng huāng chuán
xiǎng xiàng zài
shì jīn ān yǒu
zōng jiē
shān wēng quàn liú
qiáng wéi xiě chá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山间小径,环绕在翠绿的山林中,弯弯曲曲地向前方延伸。行者忽然听到一道溪流的流声,驻足观望,发现一个洞口在山间凹陷处。他攀登秋蔓,跨过飞桥,走过古槎,最终到达洞口。洞内温暖舒适,没有寒风和雪,周围充满了鹿豭等野生动物。行者与山间老人相遇,两人互相留下了印记,令行者思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和价值。 整首诗歌所表现的是一个幽静神秘、原始自然的山洞景象,以及一个追求真实和心灵安宁的主题。作者通过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表达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珍视和怀念。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於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山间小径,环绕在翠绿的山林中,弯弯曲曲地向前方延伸。行者忽然听到一道溪流的流声,驻足观望,发现一个洞口在…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山间小径,环绕在翠绿的山林中,弯弯曲曲地向前方延伸。行者忽然听到一道溪流的流声,驻足观望,发现一个洞口在山间凹陷处。他攀登秋蔓,跨过飞桥,走过古槎,最终到达洞口。洞内温暖舒适,没有寒风和雪,周围充满了鹿豭等野生动物。行者与山间老人相遇,两人互相留下了印记,令行者思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和价值。 整首诗歌所表现的是一个幽静神秘、原始自然的山洞景象,以及一个追求真实和心灵安宁的主题。作者通过表现自然景色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表达对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珍视和怀念。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详情

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於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原文,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於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翻译,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於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赏析,游洞之日,有亭吏乞诗,既为留三绝句於洞之石壁,明日至峡州,吏又至,意若未足,乃复以此诗授之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496753.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