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神释

作者:苏轼      朝代:宋朝
和陶神释原文
二子本无我,其初因物著。
岂惟老变衰,念念不如故。
知君非金石,安得长托附。
莫从老君言,亦莫用佛语。
仙山与佛国,终恐无是处。
甚欲随陶翁,移家酒中住。
醉醒要有尽,未易逃诸数。
平生逐儿戏,处处余作具。
所至人聚观,指目生毁誉。
如今一弄火,好恶都焚去。
既无负载劳,又无寇攘惧。
仲尼晚乃觉,天下何思虑。
和陶神释拼音解读
èr běn
chū yīn zhe
wéi lǎo biàn shuāi
niàn niàn
zhī jūn fēi jīn shí
ān zhǎng tuō
cóng lǎo jūn yán
yòng
xiān shān guó
zhōng kǒng shì chù
shèn suí táo wēng
jiā jiǔ zhōng zhù
zuì xǐng yào yǒu jìn
wèi táo zhū shù
píng shēng zhú ér
chù chù zuò
suǒ zhì rén guān
zhǐ shēng huǐ
jīn nòng huǒ
hǎo è dōu fén
zǎi láo
yòu kòu rǎng
zhòng wǎn nǎi jiào
tiān xià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生最初是因为有了身体而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经历老去和衰退,心中念念不如往日般的美好。 作者深知自己并非不朽的金石,也无法依赖他人长期附托。他不相信老君的说法,也不信佛教的信条。他相信仙山和佛国都只是虚幻的幻境。 作者想跟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酒中,远离尘嚣。虽然他知道醉后必须清醒,不能永远逃避现实,但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比起受劳苦、寇盗威胁更加安逸。 最后,作者提到了孔子晚年的思考,他认为世间的事情纷繁复杂,令人烦扰,而孔子在晚年才意识到这一点。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看法,暗示着生命的短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和陶神释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生最初是因为有了身体而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经历老去和衰退,心中念念…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人生最初是因为有了身体而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经历老去和衰退,心中念念不如往日般的美好。 作者深知自己并非不朽的金石,也无法依赖他人长期附托。他不相信老君的说法,也不信佛教的信条。他相信仙山和佛国都只是虚幻的幻境。 作者想跟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酒中,远离尘嚣。虽然他知道醉后必须清醒,不能永远逃避现实,但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比起受劳苦、寇盗威胁更加安逸。 最后,作者提到了孔子晚年的思考,他认为世间的事情纷繁复杂,令人烦扰,而孔子在晚年才意识到这一点。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看法,暗示着生命的短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详情

和陶神释原文,和陶神释翻译,和陶神释赏析,和陶神释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495459.html

诗词类别

苏轼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