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康知常州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朝
送沈康知常州原文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懃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送沈康知常州拼音解读
zuò lán líng chén
wéi chuán yáo zhōu mín
gōu chéng bàn fèi tián chóu báo
chú chuán xiàng réng shì jǐng pín
cháng kǒng láo rén qīng bái
féng jiā shì zhū lún
yīn qín huà hái chóu chàng
zuì jīng liǎng àn chū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写,主要描绘了他在兰陵作客的感受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首先,诗中提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游客,留下的记忆和传说只存在于当地居民的口耳相传。接着,他描述了沟渠半废、田畴贫瘠、厨房相仍以及市井生活贫困等情景,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落后与贫穷。 随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常怕给别人带来麻烦,但偶遇了佳士——一位背着朱轮的旅行者,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最后,诗人回想起曾在荆溪两岸赏花游玩的情景,心中不禁感慨。 整首诗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忧虑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生命的渴望。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送沈康知常州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写,主要描绘了他在兰陵作客的感受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首先,诗中提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游客,留下的…展开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写,主要描绘了他在兰陵作客的感受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首先,诗中提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游客,留下的记忆和传说只存在于当地居民的口耳相传。接着,他描述了沟渠半废、田畴贫瘠、厨房相仍以及市井生活贫困等情景,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落后与贫穷。 随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常怕给别人带来麻烦,但偶遇了佳士——一位背着朱轮的旅行者,让他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最后,诗人回想起曾在荆溪两岸赏花游玩的情景,心中不禁感慨。 整首诗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忧虑和对生命的珍视,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生命的渴望。折叠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详情

送沈康知常州原文,送沈康知常州翻译,送沈康知常州赏析,送沈康知常州阅读答案,出自王安石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486881.html

诗词类别

王安石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