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
- 晁董声名彼一时,夫君下笔与渠齐。
承明厌直辞金马,英荡非关访碧鸡。
山狱动摇增气色,诏书宣布舞群黎。
归期只在千秋节,留赋苍苔凤掖西。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对晋代文学家晁错和他的朋友夫差所作的赞美之词。其中“晁董声名彼一时”指的是晁错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夫君下笔与渠齐”则表示晁错的朋友夫差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 第二句“承明厌直辞金马,英荡非关访碧鸡”描述了晁错不喜欢奉承官方权贵,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风格,因此并不像其他文人那样会去访问官府里的名士。 第三句“山狱动摇增气色,诏书宣布舞群黎”意味着晁错的文章很有力量,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为之震动。同时,他的文章也被皇帝赏识,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宣布。 最后一句“归期只在千秋节,留赋苍苔凤掖西”暗示着晁错离开了都城洛阳,但他的文学成就将永远流传,并留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他的诗歌赋文,即使经过千秋万代,也能留在后人心中。
- 背诵
-
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注释
【千秋节】旧时皇帝的诞辰。始自唐玄宗。《唐会要·节日》:“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説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至天宝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炤及百寮,请改千秋节为天长节。”按,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歌吹千秋节,楼臺八月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2.皇后、贵妃或太子的生日。《清史稿·礼志七》:“雍正六年,始令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后準此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参见“千秋令节”。3.词牌名。即“千秋岁”。典…展开【千秋节】旧时皇帝的诞辰。始自唐玄宗。《唐会要·节日》:“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説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至天宝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炤及百寮,请改千秋节为天长节。”按,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歌吹千秋节,楼臺八月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2.皇后、贵妃或太子的生日。《清史稿·礼志七》:“雍正六年,始令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后準此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参见“千秋令节”。3.词牌名。即“千秋岁”。典折叠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对晋代文学家晁错和他的朋友夫差所作的赞美之词。其中“晁董声名彼一时”指的是晁错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夫君下笔与…展开这首诗是对晋代文学家晁错和他的朋友夫差所作的赞美之词。其中“晁董声名彼一时”指的是晁错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夫君下笔与渠齐”则表示晁错的朋友夫差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 第二句“承明厌直辞金马,英荡非关访碧鸡”描述了晁错不喜欢奉承官方权贵,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风格,因此并不像其他文人那样会去访问官府里的名士。 第三句“山狱动摇增气色,诏书宣布舞群黎”意味着晁错的文章很有力量,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为之震动。同时,他的文章也被皇帝赏识,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宣布。 最后一句“归期只在千秋节,留赋苍苔凤掖西”暗示着晁错离开了都城洛阳,但他的文学成就将永远流传,并留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他的诗歌赋文,即使经过千秋万代,也能留在后人心中。折叠 -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十五年,出知筠州。光宗受禅,召除秘书监。…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原文,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翻译,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赏析,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阅读答案,出自杨万里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468583.html
诗词类别
杨万里的诗词
- 《出真阳峡十首》
- 《夜宿王才臣斋中,睡觉间风雪大作》
- 《舟中夜坐》
- 《雪晓舟中生火二首》
- 《清明杲饮二首》
- 《谢叶叔羽总领惠双淮白二首》
- 《新除广东常平之节感恩书怀》
- 《读汉书二首》
- 《宿新市徐公店》
- 《和王司法雨中二首》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