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朝
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原文
晁董声名彼一时,夫君下笔与渠齐。
承明厌直辞金马,英荡非关访碧鸡。
山狱动摇增气色,诏书宣布舞群黎。
归期只在千秋节,留赋苍苔凤掖西。
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拼音解读
cháo dǒng shēng míng shí
jūn xià
chéng míng yàn zhí jīn
yīng dàng fēi guān fǎng 访
shān dòng yáo zēng
zhào shū xuān qún
guī zhī zài qiān qiū jiē
liú cāng tái fèng 西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对晋代文学家晁错和他的朋友夫差所作的赞美之词。其中“晁董声名彼一时”指的是晁错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夫君下笔与渠齐”则表示晁错的朋友夫差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 第二句“承明厌直辞金马,英荡非关访碧鸡”描述了晁错不喜欢奉承官方权贵,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风格,因此并不像其他文人那样会去访问官府里的名士。 第三句“山狱动摇增气色,诏书宣布舞群黎”意味着晁错的文章很有力量,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为之震动。同时,他的文章也被皇帝赏识,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宣布。 最后一句“归期只在千秋节,留赋苍苔凤掖西”暗示着晁错离开了都城洛阳,但他的文学成就将永远流传,并留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他的诗歌赋文,即使经过千秋万代,也能留在后人心中。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注释

【千秋节】旧时皇帝的诞辰。始自唐玄宗。《唐会要·节日》:“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説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至天宝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炤及百寮,请改千秋节为天长节。”按,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歌吹千秋节,楼臺八月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2.皇后、贵妃或太子的生日。《清史稿·礼志七》:“雍正六年,始令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后準此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参见“千秋令节”。3.词牌名。即“千秋岁”。典…展开
【千秋节】旧时皇帝的诞辰。始自唐玄宗。《唐会要·节日》:“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説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至天宝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书兼京兆尹萧炤及百寮,请改千秋节为天长节。”按,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唐杜牧《华清宫三十韵》:“歌吹千秋节,楼臺八月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明皇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2.皇后、贵妃或太子的生日。《清史稿·礼志七》:“雍正六年,始令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后準此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参见“千秋令节”。3.词牌名。即“千秋岁”。典折叠

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对晋代文学家晁错和他的朋友夫差所作的赞美之词。其中“晁董声名彼一时”指的是晁错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夫君下笔与…展开
这首诗是对晋代文学家晁错和他的朋友夫差所作的赞美之词。其中“晁董声名彼一时”指的是晁错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夫君下笔与渠齐”则表示晁错的朋友夫差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 第二句“承明厌直辞金马,英荡非关访碧鸡”描述了晁错不喜欢奉承官方权贵,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风格,因此并不像其他文人那样会去访问官府里的名士。 第三句“山狱动摇增气色,诏书宣布舞群黎”意味着晁错的文章很有力量,能够打动人心,让人们为之震动。同时,他的文章也被皇帝赏识,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宣布。 最后一句“归期只在千秋节,留赋苍苔凤掖西”暗示着晁错离开了都城洛阳,但他的文学成就将永远流传,并留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他的诗歌赋文,即使经过千秋万代,也能留在后人心中。折叠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十五年,出知筠州。光宗受禅,召除秘书监。…详情

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原文,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翻译,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赏析,送罗春伯大著提举浙西阅读答案,出自杨万里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627468583.html

诗词类别

杨万里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