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令(刘伯玉生辰)

作者:杨无咎      朝代:宋朝
探春令(刘伯玉生辰)原文
东风初到,小梅枝上,又惊春近。
料天台不比,人间日月,桃萼红英晕。

刘郎浪迹凭谁问。
莫因诗瘦损。
怕桑田变海,仙源重返,老大无人认。
探春令(刘伯玉生辰)拼音解读
dōng fēng chū dào
xiǎo méi zhī shàng
yòu jīng chūn jìn
liào tiān tái
rén jiān yuè
táo è hóng yīng yūn
liú láng làng píng shuí wèn
yīn shī shòu sǔn
sāng tián biàn hǎi
xiān yuán zhòng fǎn
lǎo rén rè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初至时小梅枝上的桃花红英,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但是作者也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提到了流浪和老去的隐忧。 第一句表达了东风(春风)初到,小梅枝上的桃花开放,离不开自然界的循环和变化,同时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但作者接下来说“又惊春近”,暗示着对于时间的敏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句通过对比“天台”和“人间”的日月,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无限可能和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第三句中的“料”表示猜测,“天台不比”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天上的日月和地上的日月并没有什么区别,说明他对于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是平等的。 “桃萼红英晕”则形容了那些正在盛开的桃花。 第四句提到了刘郎,可能是个具体的人物或者是代指男子。他“浪迹”表示他漂泊不定,虽然不知道要去哪里,也不知道归宿在哪,但是他仍然保持着坚毅的心态。而“凭谁问”则暗示了他漂泊的孤独和无依。 第五句中,“莫因诗瘦损”则表达了作者希望这位刘郎不要为文学事业过度疲劳,不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精神状态换来一时的成就。 最后两句“怕桑田变海,仙源重返,老大无人认”,表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担忧,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故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龄老之后也许会被世人所遗忘。

背诵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探春令(刘伯玉生辰)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初至时小梅枝上的桃花红英,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但是作者也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提到了流浪和老去的隐忧。…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初至时小梅枝上的桃花红英,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但是作者也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提到了流浪和老去的隐忧。 第一句表达了东风(春风)初到,小梅枝上的桃花开放,离不开自然界的循环和变化,同时也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但作者接下来说“又惊春近”,暗示着对于时间的敏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二句通过对比“天台”和“人间”的日月,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无限可能和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第三句中的“料”表示猜测,“天台不比”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天上的日月和地上的日月并没有什么区别,说明他对于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是平等的。 “桃萼红英晕”则形容了那些正在盛开的桃花。 第四句提到了刘郎,可能是个具体的人物或者是代指男子。他“浪迹”表示他漂泊不定,虽然不知道要去哪里,也不知道归宿在哪,但是他仍然保持着坚毅的心态。而“凭谁问”则暗示了他漂泊的孤独和无依。 第五句中,“莫因诗瘦损”则表达了作者希望这位刘郎不要为文学事业过度疲劳,不要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精神状态换来一时的成就。 最后两句“怕桑田变海,仙源重返,老大无人认”,表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担忧,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故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龄老之后也许会被世人所遗忘。折叠

作者介绍

杨无咎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详情

探春令(刘伯玉生辰)原文,探春令(刘伯玉生辰)翻译,探春令(刘伯玉生辰)赏析,探春令(刘伯玉生辰)阅读答案,出自杨无咎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50395.html

诗词类别

杨无咎的诗词

古文典籍

热门名句

热门成语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