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联句
- 我心随月光,写君庭中央。——孟郊
月光有时晦,我心安所忘。——韩愈
常恐金石契,断为相思肠。——孟郊
平生无百岁,岐路有四方。——韩愈
四方各异俗,适异非所将。——孟郊
驽蹄顾挫秣,逸翮遗稻粱。——韩愈
时危抱独沈,道泰怀同翔。——孟郊
独居久寂默,相顾聊慨慷。——韩愈
慨慷丈夫志,可以曜锋铓。——孟郊
蘧宁知卷舒,孔颜识行藏。——韩愈
殷鉴谅不远,佩兰永芬芳。——孟郊
苟无夫子听,谁使知音扬。——韩愈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由孟郊和韩愈共同创作的,他们各自写了一句交替着组成这首诗。整个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世间行走的迷茫和无奈,以及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真挚感情的渴望。 首先,孟郊用“我心随月光,写君庭中央”来形容自己内心的追求和热情。然而,随后韩愈又接上“月光有时晦,我心安所忘”,提醒人们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事情,需要更加冷静和沉稳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孟郊又用“常恐金石契,断为相思肠”来表达自己对于彼此之间情感的珍视和怕失去的担忧。但韩愈却在下一句中说:“平生无百岁,岐路有四方。”意思是虽然我们的生命有限,但是前方还有无数未知的道路等待我们去探索。 孟郊又表现出对于社会风俗的疏远和不理解,“四方各异俗,适异非所将”。韩愈则用“驽蹄顾挫秣,逸翮遗稻粱”来比喻自己的苦恼和困惑。诗人之间的对答越来越深入,孟郊说:“时危抱独沈,道泰怀同翔”,表现出在困难时期坚定自己内心的信念。而韩愈则通过“独居久寂默,相顾聊慨慷”来表达自己对于友谊的珍视。两位诗人互相启示和支持,彼此的话语渐渐变得哲学和慷慨。“慨慷丈夫志,可以曜锋铓”是孟郊对于男子汉应有的品质的赞扬。最后,韩愈以“蘧宁知卷舒,孔颜识行藏”来表达他对于传统文化和自我修养的尊重。整首诗以“殷鉴谅不远,佩兰永芬芳”作为结尾,指出古代庄周与他的妻子蝴蝶的故事反映出道德的重要性。最后一句“苟无夫子听,谁使知音扬”则表达了对于得到社会重视和理解的期望。
- 背诵
-
遣兴联句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由孟郊和韩愈共同创作的,他们各自写了一句交替着组成这首诗。整个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世间行走的迷茫和无奈,以及…展开这首诗是由孟郊和韩愈共同创作的,他们各自写了一句交替着组成这首诗。整个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世间行走的迷茫和无奈,以及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真挚感情的渴望。 首先,孟郊用“我心随月光,写君庭中央”来形容自己内心的追求和热情。然而,随后韩愈又接上“月光有时晦,我心安所忘”,提醒人们生活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事情,需要更加冷静和沉稳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孟郊又用“常恐金石契,断为相思肠”来表达自己对于彼此之间情感的珍视和怕失去的担忧。但韩愈却在下一句中说:“平生无百岁,岐路有四方。”意思是虽然我们的生命有限,但是前方还有无数未知的道路等待我们去探索。 孟郊又表现出对于社会风俗的疏远和不理解,“四方各异俗,适异非所将”。韩愈则用“驽蹄顾挫秣,逸翮遗稻粱”来比喻自己的苦恼和困惑。诗人之间的对答越来越深入,孟郊说:“时危抱独沈,道泰怀同翔”,表现出在困难时期坚定自己内心的信念。而韩愈则通过“独居久寂默,相顾聊慨慷”来表达自己对于友谊的珍视。两位诗人互相启示和支持,彼此的话语渐渐变得哲学和慷慨。“慨慷丈夫志,可以曜锋铓”是孟郊对于男子汉应有的品质的赞扬。最后,韩愈以“蘧宁知卷舒,孔颜识行藏”来表达他对于传统文化和自我修养的尊重。整首诗以“殷鉴谅不远,佩兰永芬芳”作为结尾,指出古代庄周与他的妻子蝴蝶的故事反映出道德的重要性。最后一句“苟无夫子听,谁使知音扬”则表达了对于得到社会重视和理解的期望。折叠 -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后两试不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五十岁时任溧阳县尉,由于抱负不得施展,便放迹山林间,吟诗度日,以致公务多废,县令便另委他人代行职务,并把他的俸禄减去一半,不久辞官回家。后经河南尹郑余庆的推荐,出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晚年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聘他往兴元府…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遣兴联句原文,遣兴联句翻译,遣兴联句赏析,遣兴联句阅读答案,出自孟郊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42642.html
诗词类别
孟郊的诗词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