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诗。入林屋洞
- 斋心已三日,筋骨如烟轻。
腰下佩金兽,手中持火铃。
幽塘四百里,中有日月精。
连亘三十六,各各为玉京。
自非心至诚,必被神物烹。
顾余慕大道,不能惜微生。
遂招放旷侣,同作幽忧行。
其门才函丈,初若盘薄硎。
洞气黑昳ft,苔发红鬇鬡。
试足值坎窞,低头避峥嵘。
攀缘不知倦,怪异焉敢惊。
匍匐一百步,稍稍策可横。
忽然白蝙蝠,来扑松炬明。
人语散澒洞,石响高玲玎。
脚底龙蛇气,头上波涛声。
有时若服匿,偪仄如见绷。
俄尔造平淡,豁然逢光晶。
金堂似镌出,玉座如琢成。
前有方丈沼,凝碧融人睛。
云浆湛不动,璚露涵而馨。
漱之恐减算,酌之必延龄。
愁为三官责,不敢携一bl。
昔云夏后氏,于此藏真经。
刻之以紫琳,秘之以丹琼。
期之以万祀,守之以百灵。
焉得彼丈人,窃之不加刑。
石匮一以出,左神俄不扃。
禹书既云得,吴国由是倾。
藓缝才半尺,中有怪物腥。
欲去既嚄唶,将回又伶俜。
却遵旧时道,半日出杳冥。
屦泥惹石髓,衣湿沾云英。
玄箓乏仙骨,青文无绛名。
虽然入阴宫,不得朝上清。
对彼神仙窟,自厌浊俗形。
却憎造物者,遣我骑文星。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三日的斋戒和修行过程,他穿着佩带金兽的腰带,手里拿着火铃,在幽深的塘中走了四百里,经过了三十六座玉京。如果你的心灵真诚,就会被神物所接纳。作者慕道心切,遂邀请同侪一起前往幽深之地。他们到达一个门口大约只有丈量的洞穴,初始时看起来很浅,像个扁平的石板,但是进入后却是一个黑暗而凝重的洞穴。他们爬上山巅,攀缘千步,最终发现了一颗闪耀的宝石,并在宝石的光芒中得到启示。此外,诗歌描写了一些神秘的场景,如白蝙蝠、龙蛇气和波涛声等。诗人还提到了夏朝时期的圣人夏后氏,他据说曾在这里隐藏了真经,这使得这个地方更加神秘和令人向往。最后,作者对造物主产生了怨恨,决定骑着文星去远离尘世。
- 背诵
-
太湖诗。入林屋洞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三日的斋戒和修行过程,他穿着佩带金兽的腰带,手里拿着火铃,在幽深的塘中走了四百里,经过了三十六座玉京。如…展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三日的斋戒和修行过程,他穿着佩带金兽的腰带,手里拿着火铃,在幽深的塘中走了四百里,经过了三十六座玉京。如果你的心灵真诚,就会被神物所接纳。作者慕道心切,遂邀请同侪一起前往幽深之地。他们到达一个门口大约只有丈量的洞穴,初始时看起来很浅,像个扁平的石板,但是进入后却是一个黑暗而凝重的洞穴。他们爬上山巅,攀缘千步,最终发现了一颗闪耀的宝石,并在宝石的光芒中得到启示。此外,诗歌描写了一些神秘的场景,如白蝙蝠、龙蛇气和波涛声等。诗人还提到了夏朝时期的圣人夏后氏,他据说曾在这里隐藏了真经,这使得这个地方更加神秘和令人向往。最后,作者对造物主产生了怨恨,决定骑着文星去远离尘世。折叠 -
皮日休
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尝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太湖诗。入林屋洞原文,太湖诗。入林屋洞翻译,太湖诗。入林屋洞赏析,太湖诗。入林屋洞阅读答案,出自皮日休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35800.html
诗词类别
皮日休的诗词
- 《奉和鲁望闲居杂题五首。晚秋吟(以题十五字离合)》
- 《喜鹊》
- 《奉和鲁望寒日古人名一绝》
- 《奉和鲁望新夏东郊闲泛》
- 《奉和鲁望谢惠巨鱼之半》
- 《茶中杂咏。茶鼎》
- 《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过云》
- 《奉和鲁望新夏东郊闲泛》
- 《奉和鲁望读阴符经见寄》
- 《游栖霞寺》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