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赠萧兵曹(一作许浑诗)
- 桂楫谪湘渚,三年波上春。
舟寒句溪雪,衣故洛城尘。
客道耻摇尾,皇恩宽雪鳞。
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
赊酒不辞病,佣书非为贫。
行吟值渔父,坐隐对樵人。
紫陌罢双辙,碧潭穷一纶。
高秋更南去,烟水是通津。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描写了他被贬谪至湘渚三年的经历和心情。 第一句“桂楫谪湘渚,三年波上春。”描述了他乘船在湘江上漂流三年的情景。他坐在一艘用桂木做成的小船上,虽然身处异乡,但因为船在波浪中翻腾跳跃,感觉像是春天在波涛中穿梭。 第二句“舟寒句溪雪,衣故洛城尘。”描绘了他在旅途中的艰辛。他的船行驶到句溪时,遇到了初雪,船上很冷。同时,他衣服上沾满了故乡洛阳的尘土,让他更加思念家乡。 第三句“客道耻摇尾,皇恩宽雪鳞。”表达了他不愿意过于低下身份的态度。他即使被贬谪,也仍然抱有自尊心,不想向别人低头。同时,皇帝对他的优待和宽容让他倍感荣幸。 第四句“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描绘了他在旅途中经常怀念故乡。每到花开之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春天;每到月圆之夜,就更加想念曾经居住的楼阁。 第五句“赊酒不辞病,佣书非为贫。”表达了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即使身体有病,也依然喜欢畅饮美酒;虽然需要工作来谋生,但却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贫穷。 第六句“行吟值渔父,坐隐对樵人。”表现了他与当地百姓的友好关系。他和当地的渔夫一起行船、咏古;和当地的樵夫一起守候山林、隐居修行。 最后两句“紫陌罢双辙,碧潭穷一纶。高秋更南去,烟水是通津。”描述了他结束湘江流浪生涯准备回京的情景。他离别了湘江边的紫色小路和两轮手推车,告别了碧绿的潭水和一绺纤细的渔线。他在高秋时节向南去,途中穿过了沿江的烟雾和水域,最后回到了首都的洛阳。
- 背诵
-
宣城赠萧兵曹(一作许浑诗)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描写了他被贬谪至湘渚三年的经历和心情。 第一句“桂楫谪湘渚,三年波上春。”描述了他乘船在湘…展开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作,描写了他被贬谪至湘渚三年的经历和心情。 第一句“桂楫谪湘渚,三年波上春。”描述了他乘船在湘江上漂流三年的情景。他坐在一艘用桂木做成的小船上,虽然身处异乡,但因为船在波浪中翻腾跳跃,感觉像是春天在波涛中穿梭。 第二句“舟寒句溪雪,衣故洛城尘。”描绘了他在旅途中的艰辛。他的船行驶到句溪时,遇到了初雪,船上很冷。同时,他衣服上沾满了故乡洛阳的尘土,让他更加思念家乡。 第三句“客道耻摇尾,皇恩宽雪鳞。”表达了他不愿意过于低下身份的态度。他即使被贬谪,也仍然抱有自尊心,不想向别人低头。同时,皇帝对他的优待和宽容让他倍感荣幸。 第四句“花时去国远,月夕上楼频。”描绘了他在旅途中经常怀念故乡。每到花开之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春天;每到月圆之夜,就更加想念曾经居住的楼阁。 第五句“赊酒不辞病,佣书非为贫。”表达了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即使身体有病,也依然喜欢畅饮美酒;虽然需要工作来谋生,但却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贫穷。 第六句“行吟值渔父,坐隐对樵人。”表现了他与当地百姓的友好关系。他和当地的渔夫一起行船、咏古;和当地的樵夫一起守候山林、隐居修行。 最后两句“紫陌罢双辙,碧潭穷一纶。高秋更南去,烟水是通津。”描述了他结束湘江流浪生涯准备回京的情景。他离别了湘江边的紫色小路和两轮手推车,告别了碧绿的潭水和一绺纤细的渔线。他在高秋时节向南去,途中穿过了沿江的烟雾和水域,最后回到了首都的洛阳。折叠 -
许浑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大中三年(849),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一生酷爱林泉,淡于名利。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宣城赠萧兵曹(一作许浑诗)原文,宣城赠萧兵曹(一作许浑诗)翻译,宣城赠萧兵曹(一作许浑诗)赏析,宣城赠萧兵曹(一作许浑诗)阅读答案,出自许浑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32288.html
诗词类别
许浑的诗词
- 《早秋寄刘尚书》
- 《送惟素上人归新安》
- 《寓居开元精舍,酬薛秀才见贻》
- 《题四老庙二首(一作重经四皓庙)》
- 《访别韦隐居不值》
- 《金谷园》
- 《再》
- 《韩信庙》
- 《与侯春时同年南池夜话》
- 《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四首》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