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
- 司徒天宝末,北收晋阳甲。
胡骑攻吾城,愁寂意不惬。
人安若泰山,蓟北断右胁。
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
二宫泣西郊,九庙起颓压。
未散河阳卒,思明伪臣妾。
复自碣石来,火焚乾坤猎。
高视笑禄山,公又大献捷。
异王册崇勋,小敌信所怯。
拥兵镇河汴,千里初妥帖。
青蝇纷营营,风雨秋一叶。
内省未入朝,死泪终映睫。
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
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雅望与英姿,恻怆槐里接。
三军晦光彩,烈士痛稠叠。
直笔在史臣,将来洗箱箧。
吾思哭孤冢,南纪阻归楫。
扶颠永萧条,未济失利涉。
疲苶竟何人,洒涕巴东峡。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描写司徒天宝末期,战乱频繁的时代。北方胡骑攻打晋阳城,使得城内人民愁苦不安。然而仍有人像泰山一般安稳,而且在蓟县北部取得了胜利。随后,朔方的气息也变得强盛起来,人们开始看到帝业的光明前景。 然而,城池中仍有河阳卒未能平定,思明的伪臣妾也不能被忘记。此时来自碣石的消息称,乾坤猎被火焚毁,但公却依然笑着向禄山望去,因为他又获得了大捷。异王册封勋章,小敌畏惧,拥兵镇河汴,千里之地初定。 然而,诗人并未忘记那些无助的人,如同一个飞蝇,被风雨摧残的枯叶。他仍未进入朝堂工作,心中涌动的悲恸之情仍挥之不去。他的白羽扇已经散落,蛟龙匣也成了废物。 雅望和英姿失色,人们在槐里恻隐相接。三军失去了光彩,烈士的牺牲让人倍感痛苦和沉重。历史记录下这一切,等待后人整理收藏。诗人表示他想为孤冢哭泣,但南方之路已被阻挡,他无法回到家乡。 扶颠的萧条让人不安,努力却屡屡碰壁。疲惫的身躯总是让人不知所措,只能在巴东峡留下悲伤的眼泪。
- 背诵
-
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司徒天宝末期,战乱频繁的时代。北方胡骑攻打晋阳城,使得城内人民愁苦不安。然而仍有人像泰山一般安稳,而且在蓟县…展开这首诗是描写司徒天宝末期,战乱频繁的时代。北方胡骑攻打晋阳城,使得城内人民愁苦不安。然而仍有人像泰山一般安稳,而且在蓟县北部取得了胜利。随后,朔方的气息也变得强盛起来,人们开始看到帝业的光明前景。 然而,城池中仍有河阳卒未能平定,思明的伪臣妾也不能被忘记。此时来自碣石的消息称,乾坤猎被火焚毁,但公却依然笑着向禄山望去,因为他又获得了大捷。异王册封勋章,小敌畏惧,拥兵镇河汴,千里之地初定。 然而,诗人并未忘记那些无助的人,如同一个飞蝇,被风雨摧残的枯叶。他仍未进入朝堂工作,心中涌动的悲恸之情仍挥之不去。他的白羽扇已经散落,蛟龙匣也成了废物。 雅望和英姿失色,人们在槐里恻隐相接。三军失去了光彩,烈士的牺牲让人倍感痛苦和沉重。历史记录下这一切,等待后人整理收藏。诗人表示他想为孤冢哭泣,但南方之路已被阻挡,他无法回到家乡。 扶颠的萧条让人不安,努力却屡屡碰壁。疲惫的身躯总是让人不知所措,只能在巴东峡留下悲伤的眼泪。折叠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详情
相关翻译
写翻译相关赏析
写赏析作者介绍
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原文,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翻译,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赏析,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阅读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poetry/17513.html
诗词类别
杜甫的诗词
- 《江畔独步寻花》
- 《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
- 《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 《绝句二首》
- 《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甫昔时尝客游此县…图样志诸篇末》
- 《五盘(七盘岭在广元县北一名五盘栈道盘曲有五重)》
-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简李公二首》
- 《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 《梅雨》
- 《贻华阳柳少府》
古文典籍
- 「诗经」
- 「论语」
- 「史记」
- 「周易」
- 「易传」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老子」
- 「吴子」
- 「荀子」
- 「庄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书」
- 「汉书」
- 「晋书」
- 「素书」
- 「仪礼」
- 「周书」
- 「梁书」
- 「隋书」
- 「陈书」
- 「魏书」
- 「孝经」
- 「将苑」
- 「南齐书」
- 「北齐书」
- 「新唐书」
- 「后汉书」
- 「南史」
- 「司马法」
- 「水经注」
- 「商君书」
- 「尉缭子」
- 「北史」
- 「逸周书」
- 「旧唐书」
- 「三字经」
- 「淮南子」
- 「六韬」
- 「鬼谷子」
- 「三国志」
- 「千字文」
- 「伤寒论」
- 「反经」
- 「百家姓」
- 「菜根谭」
- 「弟子规」
- 「金刚经」
- 「论衡」
- 「韩非子」
- 「山海经」
- 「战国策」
- 「地藏经」
- 「冰鉴」
- 「围炉夜话」
- 「六祖坛经」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梦溪笔谈」
- 「旧五代史」
- 「文昌孝经」
- 「四十二章经」
- 「吕氏春秋」
- 「了凡四训」
- 「三十六计」
- 「徐霞客游记」
- 「黄帝内经」
- 「黄帝四经」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本草纲目」
- 「孔子家语」
- 「世说新语」
- 「贞观政要」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文心雕龙」
- 「农桑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