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颂诗意赏析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若学顿教法,愚人不可悉。
说即须万般,合离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惠日。
邪来因烦恼,正来烦恼除。邪正悉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觅道不见道,到头还自恼。
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无罪,我非自有罪。但自去非心,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是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现。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世间,正见出世间。邪正悉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顿教,亦名为大乘。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这首诗讲述了顿悟法和渐修法的区别,以及迷惑和正见之间的对比。它表达了通过顿悟法可以超越世俗束缚,破除邪见,达到菩提境界的思想。 在顿教法中,没有分阶段的修行,只有一瞬间的顿悟,而在渐修法中,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逐步领悟。愚人难以理解顿教法,必须离开繁琐的缘起因果,达到清净无余的境界。 说通则是指一种万物合为一体的理念,将所有事物都视为同一个存在;心通则是指用心灵感知事物本质的能力。在说通及心通的指引下,人们可以摆脱烦恼,走向菩提。 邪正二者相互矛盾,只有摆脱了这些偏见,人们才能真正获得清净与智慧。在修行过程中,应看到自己的错误,不断纠正,以便更靠近道路。 色类自有道,即所谓精神与身体的完美结合。觅道不见道,表示寻找道路并不能带来发现的成果。真正修行的人不会感到世俗中的困扰,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内心状态。 最后,这首诗强调了菩提境界的重要性以及理解和感知真理的难度。为了传授道路,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疑虑。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法元存在于世间,因此寻求救赎无需离开日常生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essay/371678.html

热门名句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