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诗文 > 最美唐诗100首 >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

时间:2019-02-17 20:50:42    来源:古诗文网    作者:未知    点击: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古诗配画

  「翻译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雪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赏析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诗中有对战斗场景的描述,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丰富,意境浑成,格调昂扬,豪气充溢,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像这首诗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最新最美唐诗100首

热门最美唐诗100首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