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诗文 > 最美唐诗100首 >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

时间:2019-02-17 20:50:17    来源:古诗文网    作者:未知    点击: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祖咏古诗配画
祖咏《终南望余雪》古诗配画

  「翻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

  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2、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3、林表:林梢。

  4、霁色:雨后的阳光。

  「赏析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诗一直流传至今,这是一首描写雪的古诗,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诗人祖咏描写了终南山的余雪,远望积雪,长安城也增添了寒意。这诗精练含蓄,别有新意。

  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

最新最美唐诗100首

热门最美唐诗100首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