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历史知识 > 诗词鉴赏 >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原文、翻译和赏析

时间:2019-02-11 14:10:48    来源:古诗文网    作者:未知    点击:

  临江仙1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2,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3。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4?夜阑风静縠纹平5。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 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

  ⑸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赏析:

  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彷佛三更,彷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彷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著,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复醒,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总的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词的上片还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因为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能够悠悠然倚仗听江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而这首词更做到了情、景、理三者的妙合无垠。上片这段文字,看起来只是记叙词人夜饮归来的情景,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它却使你感到词人在倚仗听江声时,心中会有无限感慨。词中抒情主人公风神萧散的形象,还使人感受到有一种超人物外的理趣。这里面有许多没有说出来的话,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对于历尽宦海风波、九死一生的苏东坡来说,现在置身于这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白天的忧愁和烦恼,人世的得失荣辱,刹那间被一笔勾销,进而想追求一种新的人生。

  倚仗听江声,这个富有启发性的句子很自然地引出下片的内容。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突兀而起的喟叹,是词人长期孤愤心情的喷发,正反映了他在听江声时心境之不平静。妙在这两句直抒胸臆的议论中充满著哲理意味。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本是说,一个人的形体精神是天地自然所赋与,此身非人所自有。为人当守本分,保其生机;不要因世事而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苏轼政治上受大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方。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著词人切身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一任情性,发自衷心,因而自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以议论为词,化用哲学语言入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大了词的表现力。这种语言上的特色正表现出词人的独特个性。正如前人所说。东坡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远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已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意蕴丰富,富有启迪、暗示作用,象征著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积极用世转转向消极低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写得多么飘逸,又多么富有浪漫情调,这样的诗句,也只有从东坡磊落豁达的襟怀才能流出。

  这首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史上的成功之作,无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文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文如其人,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首《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最新诗词鉴赏

热门诗词鉴赏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