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看着儿子挨饿却无能为力,心酸又无助,写下一诗堪称千古悲情
人世间最大的悲哀,是无可奈何
是无能为力的撕心裂肺
是大灾大难来临前,你的束手无策
众生如蝼蚁,从不知晓
什么时候便会顷刻间,灰飞烟灭
或遇狂风骤雨,于泥泞中挣扎
或许对这些最为感悟的
当属诗圣杜甫
他的诗词,反映了乱世里普通人最悲哀的无助
他自己,亦从高处坠落
尝尽世事无常,见过人间冷暖
年少时的杜甫
或许从来没有想过,他至中年及晚年
会悲惨如斯,看着儿子挨饿
却无能为力
甚至他最小的孩子
也因为饥贫交加,活生生饿死了
可他少年时,鲜衣怒马
从小锦衣玉食
这鲜明的对比,是何等的悲哀
杜甫的祖父,是著名的诗人杜审言
少年时,他家境优越
过着富足的生活,也极为聪明
他7岁便能作诗
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五六岁,看过公孙大娘浑脱舞
也曾在岐王宅里听过著名的李龟年的歌声
见过画圣吴道子所画的五圣尊荣
少年时,便写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样豪情万丈的诗篇
可以窥见他心目中的理想有多远大可谁料世事沧桑
曾经的少年,终于被现实打败
他因权相李林甫的“野无遗贤”闹剧
落选科举,转而走权贵之门
可奈何,却都没有好的结果
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
他困居长安十年
潦倒穷困,庸庸碌碌许久
才勉强换来一个河西尉小官
他在生前,并不出名
一生一千四百多首诗,写的是天下苍生
悲悯的,是动乱不堪下
最平凡的普通人
后人用“沉郁顿挫”形容他
从他的字里行间
我们可以看到他浓郁的失望与担忧
可惜,他去世几十年后
所遗留的诗词,才被世人品出独特韵味
才名扬天下,为众人赏识
可那又有什么用呢
人死过后,不过一抔黄土随风而去
他少年时意气风发
中年晚年,却贫困潦倒
连饭都吃不上
他最小的孩子,在安史之乱爆发前
便由于生活窘迫,活活饿死
安史之乱后,他流落四川
长子也忍饥挨饿,禁不住大发脾气
跟他嚷嚷着要吃饭
他想起年少的曾经,再看看
如此残忍的现实
有感于心中无能为力,悲哀至极下
他写了一首诗,成千古之作
百忧集行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
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
当梨枣成熟之时,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
可又想现在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
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
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
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
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
老夫老妻,相对无言,只有满面愁倦之色
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
饿得连父子的礼仪都顾不上
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杜甫这首诗从回忆年少开始,遥想当年年少成名
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再到现在年过半百,身体也垮了
穷得连饭都吃不上
儿子又怒吼着直要吃的
他把年少的风光与现在的困境相比较
让人看得唏嘘不已
杜甫的这首诗可谓是千古最悲情之作
如此强烈的对比,让人读来
感到满满的心酸与无奈
好似跨越千年的时光,看到他
悲凉又讽刺的一生